潮州工夫茶之人性美
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 乃在于珍视人的价值:“厩焚 。 子退朝 , 日:‘ 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 因此 , 他提出了造就举止中节、雍容儒雅的人格美之美感教育方针:“和为贵”(《论语.学而》) 。 庄子认定人性是人生的自然资质 。 《庄子.庚桑楚》云:“性者 , 生之质也 。 ”说明了人是自然的、生物学的人 。 这是重人贵生求自然的人性论 。 惠能禅宗则强调“见性成佛” , 佛性是人人都具有的唯一人性 , 这就将人性推向“绝对值”之高峰 。 茶艺正合三家主意 , 对照其蕴含 , 则内寓逻辑 , 外存辨证 。 潮州工夫茶之冲饮 , 强调了茶种之选择 , 山泉之评品 , 活火之追求 , 茶具之讲究 , 烹制之从容有序 , 品啜之自恣适已 , 同好之灵犀心通 。 其全过程 , 适足以突出举止中节、雍容儒雅而又顺应自然的特点 。 使人的感情和人的素质在“和为贵”、摆脱外物牵累 , 无念为宗的氛围中得到完善 。 这当然有助于消极的社会迁移心理 , 即人们的消极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传递 , 形成一个恶性心理循环的心理现象;并防止这种迁移心理外化而成为迁移行为 。 给人心和社会增添一点安宁的因素 。 设若实际存在的人大都具备了美好的人性 , 则和谐的美好世界也许会较快出现 。
敬物、爱物 , 也是人性美 。 据史籍载 , 老子之师于临终前教导说:“过乔木而趋” 。 意谓路过老树 , 对老树要必恭必敬 。 显示出敬物的人性美 。 《孟子.尽心》云:“亲亲而仁民 , 仁民而爱物 。 ”程颢《认仁篇》也有所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说 。 敬物、爱物的思想基础是“天人同德” 。 “天人同德”则意味着人与自然应该建立起相亲相爱的关系 。 世人大多只承认荀子“人定胜天”的观点 , 却忽略或有意回避其适应自然的重要论述 。 实则 , 荀子在阐明天人关系时就明确指出:“天行有常” , “应之以治则吉 , 应之以乱则凶” 。 “天有其时 , 地有其财 , 人有其治 , 夫是之谓能参 。 舍其所以参 , 而愿其所以参 , 则惑矣!”(《荀子.天论》)他告诫人们:人所能做的只是了解自然界的规律 , 并按其规律行事 , 才能得到“吉”的结果;人应与天地配合 , 如果放弃了自己与天地配合的本分 , 却决心要和天地争职务 , 那就太糊涂了!万物有情的思想是所从生 。 潮州工夫茶 , 珍重水——“潮人嗜饮之家 , 得品泉之神髓 , 每有不惮数十里 , 诣某山某坑取水 , 不避劳云”;珍重炭——“多用绞只炭” , “更有用橄槛核炭者”;珍重茶具;珍重茶叶 。 “烹茶应客 , 不论洗涤之微 , 纳洒之细 , 全由主人亲自主持 , 未敢轻易假人”(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 。 爱物之情 , 贯彻始终 ,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个主要文化根源——爱人爱物贵和 。 可以断言 , 只要能较长期接受工夫茶之熏陶 , 人性必趋冲和 , 心地随之澄清 , 并将不断净化深植于人类心底的破坏本性 。 若然 , 则人类也就保护了自己 。 宋代胡宏《胡子知言.天命》云:“有毁人败物之心者 , 小人也;操爱人成物之心者 , 义士也 。 ”“操爱人成物之心” , 非人性美而何?《潮州茶经.工夫茶》指出:潮人“对于茶质、水、火、用具、烹法着意研求 , 用以陶情悦性” , 或登山野游 , 席地烹 , “啜饮云腴 , 有如羲皇仙境”;或每于“良辰清夜 , 危坐湛思 , 不无念及此杯中物 , 实具有特别之素质与气味在” 。 这种既淡泊又追求适意情调的含蓄感情 , 似可视为沉思冥想 , 心态平衡、超凡脱俗之深层审美情趣之外化 。
推荐阅读
- 铁观音茶道
- 雅乐之舞和金枝玉叶的区别,观察长势以及叶片
- 多肉雅乐之舞怎么扦插,5步即可完成扦插
- 茶道之二
- 饮茶有季节之分
- 边境牧羊犬多大之后不能再生育了?
-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 隐者之茶,意在静品
- 海的诗句(有关大海的古诗句分享)
- 雅乐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