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茶业发展先驱朱文精( 三 )


超前规划
开办制茶工厂 , 利用机器制茶 , 提高茶叶产量 , 是世界近代茶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 为发展云南茶业 , 朱文精提倡开办制茶工厂 , “利用机械 , 因世界之趋势改良制造 , 讲求包装 , 销售各地” 。 1920年10月 , 在了解云南茶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 朱文精与陈洪畴共同拟写了制茶厂开办计划书 , 并对经费作了概算 。 他们认为 , 建设工厂的地点与原料、交通、关税、人口、市价都有关系 。 关于原料 , 据他们了解 , 云南产茶最多的地方是思普一带 , “猛(勐)海、易武、漫乃、漫撒、猛(勐)腊、优乐、倚邦、猛(勐)遮八大茶山 , 名为八大茶山 , 每年出产8000余担(每担100斤)” , “其中猛(勐)海产茶最多 , 约占3000余担” 。 猛(勐)海除了产茶最多外 , 还有人口户数多 , 人工费、生活费、薪炭费低廉的优势 , 比较适合建厂 。
按照朱文精和陈洪畴的规划 , 设立工厂还需建筑房屋、购买机械、装置器具、聘用人工等 。 制茶机器需要购买的有凋萎机、蒸热机、打叶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筛整机、装箱机、压榨机、原动机等 , 大致测算下来 , 设立一个制茶厂 , 加上杂费开支 , 在当时约需经费42000元左右 。 他们的计划书也对茶厂建成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作了初步估计:生产费约合每斤茶叶3角5分 , “此工厂成立后若用职工30人 , 与机械同时并作 , 一日可出1500斤 , 以云南气候而论 , 可制半年 , 以半年计算 , 可出产30万斤 , 每斤平均可卖6角 , 约得18万元 。 除去资本金10万零5千元 , 约得75000元之利益” 。 且猛海(今勐海县)生叶多 , 可扩大生产 , 如果情况好 , 景谷、缅宁(今临翔区)也可开办制茶厂 , 利润亦相当可观 。
朱文精、陈洪畴对在勐海设立茶厂的规划 , 论证充分 , 切实可行 。 但因为当时云南地方财力所限 , 并没有付诸实施 。 后来在抗战时期 , 云南中茶公司在勐海创建佛海茶厂 , 与20年前朱文精的想法不谋而合 , 印证了朱文精的独到眼光和超前谋划 。
虽死犹生
1924年12月10日 , 为进一步扩大宜良茶业试验场的规模 , 朱文精在整理苗圃后到宜良宝洪山调查土质气候 , 为推广种茶寻找合适地点 。 时值冬季 , 当一行人走到山顶时 , 天气骤变 , 朱文精突然身体不适 。 回到家中后 , 身体仍时寒时热 , 四肢无力 , 但他仍然坚持授课 , 至1925年1月15日 , 病势加重 , 卧病不起 。 1月29日 , 朱文精与世长辞 。
朱文精临终之前 , 念念不忘的还是茶业 。 他把学生叫到病床前 , 叮嘱了三件事:一是第三班学生的学业还有一学期 , 应继续求学 , 以终学业 , 不要辜负政府“三令五申从各地征调学生受训的美德”;二是希望将来各位学生毕业回籍服务 , 整理茶业 , 勿见异思迁;三是宜良试验场及大麻苴茶园宜请政府永久维持 , 三年即收成效 。 最后他有一个愿望 , 希望死后能埋葬在大麻苴山地 , 每天看着茶树生长 , 看着学生在茶园实习 , 看着茶园取得成效 , “如是 , 则文精死之日 , 犹生之年” 。
朱文精开创了云南近代茶业发展史上诸多第一 , 业绩卓著 , 虽死犹生 。
作者:陈静波 梁屹峰 云南省档案局(馆)
图片来源:云南省档案局(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