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 即乃虚静之美也 。
追溯历史 , 早在先秦时代 , 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 , 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 , 云:致虚极 , 守静笃 , 万物并作 , 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 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 , 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 。 虚者 , 即虚无之谓也 。 就大处来说 , 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 , 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 。 至于就小处来说 , 即如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 , 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 。 这就是说 , 静乃始于虚也 。 有虚才有静 , 无虚则无静 。 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 , 即在于此 。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 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 。 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 , 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 , 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 这是因为 , 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 , 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 。 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 , 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 , 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 , 其一招一式 , 一举一动 , 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 。 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 , 因此舍掉禅之外 , 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 , 也就不知道茶味 。 这证明 , 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 , 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 。 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 , 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 , 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 。 所以 , 就日本茶道来说 , 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 试想 , 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 , 针插不进 , 水泼不进 。 如此境况 , 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 。 当然 , 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 , 本是无可厚非的 。 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 , 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 , 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 。 正视这一点 , 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 , 便于求同存异 , 取长补短 。
关于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 , 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 , 并非空泛 , 仔细品味 , 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 。 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 , 只需明白一点 , 即静乃始于虚也 , 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 , 在受到外物之苦时 , 在品茗审美之前 , 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 , 尽量排解开去 , 静下神来 , 定下心来 , 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 , 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 , 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 。 这一切 , 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由此可知 , 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创作生活中 , 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 , 自然皆离不开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 。 尤其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 , 则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 。 禅有禅悟 , 茶有茶思 。 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 , 茶悟出茶思 , 茶悟出茶情 , 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 , 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 , 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 。 需知 , 由茶悟而升华 , 即堪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 , 甚至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 , 如恍如惚 , 如通仙灵 , 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 。 这正是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 , 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
推荐阅读
- 琴道与茶道
- 徽州茶道
- 城市茶道
- 茶道与商道
- 每天有点甜?抑制孩子长高的元凶
- 从唐朝的品茗看茶道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猫可以打吗
- 转载 伟大的中国教育:对小学生体质标准测试的疑问???????
- 适合家庭养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