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枫桥夜泊》原解释对吗?
文章插图
原文/张继 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旧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
文章插图
这首诗歌一直是对乌啼和愁眠争议很大,原来的解释“乌啼”是鸟叫,“愁眠”是忧愁而眠 。但是如果按语法评判,原来的解释是错误的 。
这首诗第一句“月落乌啼”,前两个就已经有了动词“落”,诗人张继不可能重复动词吧?
后面的“愁眠”更不可能是忧愁而眠,因为它是“对愁眠”,你不能省略“对”只解释“愁眠”吧?
而且经过考察,在枫桥旁有两座山,一是乌啼山,一是愁眠山 。
对愁眠,“对”本身就是一个动词,自然“愁眠”是指一座山,是名词 。如果愁是动词,那诗中的“对”就没有意义了,就是个多余的字 。
从语法上讲:乌啼和愁眠都是山,是名词,就能说通了 。因为月落的“落”已经是动词了,“对”是面对、相对的意思,怎么可能“愁”是动词“忧愁”呢?
所以,解释忧愁是错误的,从语法上讲不通 。
愁眠还可能是双重用法,寓意着不眠夜,但愁眠毕竟是愁眠山 。
文章插图
《中兴间气集》说张继的诗是:“其于为文,不事雕琢 。诗体清迥,有道者风 。”张继的诗从不去故意修饰和雕琢 。
这就更证明乌啼和愁眠就是两座山,他不会故意写鸟啼,也不故意写“忧愁而眠”,直白抒情而已 。何况听到夜半钟声,他朦胧醒来,感觉有点寒冷,似霜满天 。
如果从中文语法上解释,乌啼和愁眠只能指两座山,你不能单个词去解释,要连成一句话解释 。
我给大家再举个例子,比如:夜半听敲门 。这句话的“敲门”不是动词,而是指“敲门声”,“听敲门”,听字,本身是个动词,敲门不可能再出现一个动词 。
同样,诗中的“愁眠”是名词“愁眠山”,不是忧愁而眠 。
它是“对愁眠”,要完整的解释一句话,才能讲通 。要看完整的诗句,是“月落乌啼”和“对愁眠”,不能拆开来解释词句 。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表达的情感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所以,正确的解释,是乌啼山和愁眠山,都是名词 。不要把乌啼解释成鸟叫,也不要把愁眠解释成忧愁而眠 。
推荐阅读
- 清朝小说家吴敬梓为什么写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作者是谁
- 关于友谊珍贵的名言包括他的作者是哪国人是什么家
- 渡吴松江原文、作者
- 夏旱三首原文、作者
- 昔年赴戍道出禾川承龙袍溪带湖贺巽东修吾昆仲及龙生作霖高雅感念今昔怅然有怀原文、作者
- 为孟津陆载题 云中太守歌原文、作者
- 迎春杂诗十首其十原文、作者
- 赠别约师原文、作者
- 赴连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张员外原文、作者
- 送日新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