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 , 大唐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高度发展与社会安定 , 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号的形成尊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 根据对茶道活动目的、特点及茶道思想的分析 , 唐代茶道类型 , 可分为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茶道、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三种 。 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流派的形成 。 以目前了解的关于“茶道”一词的最早记载 , 见于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越人遗我剡溪茗 , 采得金芽烹金鼎 。 素瓷雪色飘沫香 , 何如诸仙琼蕊浆 。 一饮涤昏寐 ,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 , 何须苦心破烦脑 。 此物清高世莫如 , 世人饮酒多自欺 。 悉看毕卓瓮间夜 , 笑向陶潜篱下时 。 崔侯啜之意不已 , 狂歌一曲惊人耳 。 孰知茶道全而真 , 惟有丹丘得如此 。 ”诗人在饮用越人赠送的剡溪茶后 , 激情满怀 , 文思似泉涌井喷 , 在细腻地描绘茶的色、香、味形后 , 生动地抒发了饮茶过程中的身心感受 。 “三饮”便得道了 , 而这个道是世人极难得到的 。 连“采菊山篱下 , 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以田园生活隐居 , 寄情于田园山水的超脱行为都甚为可笑 , 茶的三饮便得道 , 为何陶潜不知呢?谁人与我知音?谁能知饮茶可得道 , 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的 。 从上述内容理解 , 古代修行类茶道 , 是通过饮茶得道 , 而这个道可能是陶潜隐居修行之类的最终目的;或如僧侣苦心修行 , 破除红尘烦恼、参禅修行的道;或如赵州和尚偈语“吃茶去!”的道等 。 另外一种“得道”的解释应该是得道成仙 , 据《抱朴子》载:“上士得道 , 成天官 。 中士得道 , 栖集昆仑 。 下士得道 , 长生世间 。 ”可见“茶道”一词产生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有不解之缘 。 由此看来 , 该茶道类型是以饮茶、品茗作为人的一种感悟方法 , 是从人的生理至心理直至心灵的多层次感受 , 有一个从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 沏茶、奉茶、品茶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累积 , 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 如观赏茶器、茶叶及沏茶的过程 , 观茶色、嗅闻茶香 , 品味茶汤 , 品茗感受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和谐过程 , 使人返璞归真 。 饮一碗茶汤 , 到达涤去昏寐 , 情思朗爽满天地的境界 。 第二碗饮罢 , 清醒神思 , 仿佛忽然降下了清神静思的飞雨 。 至此 , 量变已累积至临界状态 。 不喝第三碗茶 , 仍不能到达茶道的境界 , 饮罢三碗便得茶道 。 由量变到质变 , 产生飞跃 , 到达道的境界 。 由凡人的境界上升到达仙人般的境界 。 同理 , 没有前而量积 , 是难以达到茶道境界的 。 最相近的例子 , 就是卢仝的茶诗:“柴门反关无俗客 , 纱帽笼头自煎吃 。 ”介绍了饮茶得道的环境:“碧云引风吹不断 , 白茶浮光凝碗面 。 ”描写了茶汤的品质特征:一碗仅是解渴 , “喉吻润” , 满足了生理需求;饮二碗茶后“破孤闷” , 把愤世嫉俗、深感压抑烦闷的心情消解了 , 上升到了心理感受;“三碗搜枯肠 , 惟有文字五千卷” , 表达了作者甘于清贫 , 追求知识与精神财富的志向 , 志绝尘境;“四碗发轻汗 , 平生不平事 , 尽向毛孔散” , 既有生理感受的汗水轻发 , 又有对不平现象郁结于心中的郁愤借助于饮茶发汗水轻发 , 又有对不平现象郁结于心中的郁愤借助于饮茶发汗而尽皆散发 , 层层递进 , 使心灵轻盈;“五碗肌骨轻” , 肉身凡胎的肌肉与骨骼也由于饮茶而净化 , 变得轻松、轻灵 , 已到量变累积至临界状态 , 为精神升华打好了基础;“六碗通仙灵” , 人的肉体与心灵通过饮茶得到彻底净化 , 乘着清风达到仙人合一的灵境 , 到达了茶道的境界 。 修行类茶道的代表性人物是皎然、卢仝、赵州和尚等 。 借助于饮茶使思想升华 , 超越人生 , 栖身物外 , 达到羽化成仙或到达参禅修行的美妙境界 , 是中国古代茶道的主要类型之一 。 在众多史料记载中均体现了这一关系 。 如卢仝饮六碗后 , 到达“通仙灵”的境界 , “七碗吃不得也 , 惟觉两腑习习轻风生 , 蓬菜山 , 在何处 , 玉川子 , 乘此清风欲飞去 。 ”如壶居士的《食忌》曰:“苦荼(在此读:茶cha)久食羽”;陶弘景在《杂录》中曰:“苦荼 , 轻身换骨”;《宋录》中曰:“新安王子鸾 , 豫章王子尚 , 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 , 道人设荼茗 , 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以及四川蒙山甘露祖师吴理真在上清峰植茶七株 , 后人有“仙茶七株 , 不生不灭 , 服之四两 , 即成地仙”之说 。 宋代范仲淹曰:“众人之浊我可清 , 千日之醉我可醒 。 卢仝敢不歌 , 陆羽须作经 。 长安酒价减百万 , 成都药市无光浑 。 不如仙山一啜好 , 冷然便欲靠风飞 。 ”明代罗廪在《茶解》中曰:“茶通仙灵 , 久服能令升举 , 然蕴有妙理 , 非深知焉好不能得其当 。 ”明代朱权的《茶谱》有“予以一瓯 , 足可通仙灵矣 。 ”【唐代三大茶道类型的形成】
推荐阅读
- 心有城府,为人有魅力的三大星座
- 好马不吃回头草,再爱也不复合的三大星座
- 日本茶道史的十个阶段
- 历史考证发现:日本茶道源自杭州径山
- 日本茶道述
- 日本茶道的宗师
- 狗狗三大传染病
- 韩国茶道的形成——现当代时期
- 现代茶道之精神
- 唐 金银丝结条茶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