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1、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 。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
2、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 。(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 。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 。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 。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 。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
推荐阅读
- 诗经式微原文及翻译 《诗经·式微》
-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古文网
- 苏秦列传原文及翻译 苏秦列传第九 文言文翻译
- 刘向说苑原文及翻译 刘向说苑原文及翻译晋平公
- 闻洮西捷报原文及翻译 闻洮西捷报原文及翻译朗读
- 吕相绝秦原文及翻译 吕相绝秦原文及翻译拼音
- 题铨德秋声堂原文、作者
- 众人原文、作者
- 梁州令·莫唱阳关曲原文、作者
- 点绛唇汪藻原文 点绛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