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酒下肚 , 一部分(约20%)乙醇(俗称酒精)迅速地在胃里被吸收进血液 , 剩下的乙醇则到了小肠被吸收 。 细胞膜挡不住乙醇 , 一旦乙醇进入血液 , 全身所有的细胞、组织都会受到乙醇的影响 , 其中最受影响的是脑细胞 。 乙醇是神经抑制剂 , 能减弱神经系统的活动 。 当血液中的乙醇含量比较低时 , 由于大脑中起抑制功能的区域的活动被乙醇抑制住了 , 换言之 , 大脑的抑制活动减弱了 , 这时人就会觉得比较放松、自信、健谈 , 飘飘然感觉很不错 。 爱喝酒的人追求的就是这种感觉 。 这时如果继续喝酒 , 血液中乙醇浓度继续升高 , 高到一定程度 , 喝酒的快感就逐渐消失了 , 人变得反应迟钝、视力模糊、活动失调、说话含糊不清、意识模糊、感觉麻木 , 乙醇浓度持续升高 , 人就会晕眩、昏迷直至死亡 。
所以乙醇本质上是对人体有害的 。 但是即使不喝酒 , 消化道里由于细菌对食物残渣的发酵作用 , 每天也会产生大约3克乙醇 。 在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还会产生乙醇 。 因此人体必须能够把体内的乙醇清除掉 。 这主要是在肝脏中分两步进行的 。 第一步 , 当血液流经肝脏时 , 那里的乙醇脱氢酶就会把血液中的乙醇氧化成乙醛 。 但是乙醛要比乙醇的毒性更大 , 不仅能对身体器官造成损伤 , 还能让人脸红和不舒服 。 大部分亚洲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的活性较强 , 他们喝酒时乙醇被快速地转化成乙醛 。 这些人的酒量显得非常小 , 一沾酒就脸红、不适 , 对他们来说喝酒毫无乐趣可言 , 不可能去酗酒 。
【世上没有解酒药?】第二步 , 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把新产生的乙醛氧化成乙酸 , 也就是醋的成分 , 它是无毒的 。 一旦乙醇变成乙酸 , 就不会再危害身体 。 乙醛脱氢酶主要有两种 , 一种在细胞质中 , 一种在线粒体中 , 后者的活性比前者强 。 大部分白人都有这两种乙醛脱氢酶 , 但是大约50%的亚洲人只有一种乙醛脱氢酶 , 即细胞质中活性较差的那种 , 而这些人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往往比较高 , 他们喝酒时乙醇被迅速地氧化成乙醛 , 而乙醛却不能迅速地转化成乙酸 , 乙醛就迅速地在他们的体内积蓄下来 。 他们是最不会喝酒的人 。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都正常 , 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很有酒量 。 但是如果喝酒喝得太多太快 , 超过了体内清除酒精的速度极限(大约相当于一小时清除一罐啤酒中酒精的量) , 酒量再好的人也会醉 , 就是不醉也会觉得不适 , 喝完酒睡一觉第二天醒来仍然会觉得不适 , 特别是头会疼 , 也就是所谓宿醉 。
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人既能享受喝酒的乐趣或满足应酬的需要 , 又不至于酒醉或宿醉 , 那该有多好啊!于是五花八门的解酒保健品应运而生 , 有号称是祖传中药秘方的 , 也有号称是最新高科技产品的 。 其中最著名的解酒药是RU-21 , 据说是冷战时期苏联克格勃研制出来的 , 苏联垮了以后转为民用 。 国内推销RU21的商家对其成分语焉不详 , 国外的商家倒是列得很清楚 , 不过是琥珀酸、富马酸等参与新陈代谢的有机酸以及几种维生素 , 都是食品中常见的物质 , 没有任何神秘之处 。 对RU-21的解酒效果只有传言 , 并无临床试验的证明 。
推荐阅读
- 漱口水:有用,但没那么有用?
- 为什么我们一见萌物就喜欢?
- 虾蟹有毒吗?
-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方向感?
- 昨天西方媒体集体翻车!却没有一家道歉
- 秋天没有丝巾,再好看的造型也失去了灵魂!
- 为什么很多高楼都没有避雷针了?
- 食物掉地上5秒内捡起来,就没细菌?
- 心脏怎么长到左边去的?
- 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没有普及 为什么活字印刷术没有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