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一、侵害公民名誉权行为的法律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根据这一规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应具有如下法律特征:(一)在侵害对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 。当然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如某些“纪实”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向的对象,这显然不能因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权 。(二)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三)在主观过错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 。(四)在客观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事实 。(五)在后果上,对被侵害人的名誉造成较严重的损害 。二、不应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行为的几种情况在审判实践中,有些行为虽然影响到公民的名誉,但依照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不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一)正当的评论 。(二)法定范围内的职务行为 。(三)特定利害关系人之间的行为 。(四)受害人事先同意的行为 。三、正确界定侵害公民名誉权与侵害其他人格权的行为为了正确认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有必要将名誉权与其他人格权相区别 。在司法实践中,侵害名誉权与侵害其他人格权的界限有时不清,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出现了侵权竞合,以致影响到对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认定 。(一)名誉权与姓名权、名称权 。(二)名誉权与肖像权 。肖像权是公民对自己肖像所享有的专用权利 。(三)名誉权与荣誉权 。名誉权与荣誉权虽然都是人格权,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公民、法人无一例外都享有名誉权,而荣誉权只能由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而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公民、法人享有 。(四)名誉权与隐私权 。(一)侵犯名誉权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享有的维护自己获得公正的社会评价的权利,包括公民名誉权和法人名誉权两种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是侮辱、诽谤 。其行为表现形式是通过口头、书面、或媒体上发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造成了他人名誉贬损的行为 。(二)侵犯隐私权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隐私权的概念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私生活不被了解的权利,二是自己的信息自己掌握 。《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这里的“人格尊严”应当包括公民的隐私尊严;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此条保护的是公民的宁居权;第4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此条保护的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这是用名誉权的方式对隐私权进行的间接保护;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隐私权作了具有突破性的解释 。该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人们认为,“这是我国法律文件第一次明文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来予以保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