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 )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器官分泌的一些数量微少而效应很大的有机物质 , 也称内源激素 。 它从特定的器官形成后 , 就地或运输到别的部位发挥生理作用 , 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 目前内源激素公认的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 , 另外有人将油菜素甾体类、茉莉酸类也列为植物激素 。
由于植物体内的植物激素含量甚微 , 如果通过从植物体内提取植物激素再应用于农业生产非常困难 , 成本也很高 。 于是 , 人们就采用人工合成方法合成具有类似植物激素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 这便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内源激素 , 它通常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作用的一类外源有机物质 , 在较低的浓度下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促进或抑制作用 , 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 从效果上起到了植物内源激素的作用 。
后来人们又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使用 , 从而一次使用达到多种效果 。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复配产品 。 但是 , 无论是哪些植物生长调节剂 , 无论如何复配 , 都源自于最基本的五类植物内源激素 。
植物生长调节剂究竟是否会导致人和动物性早熟?它和动物激素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平时 , 我们通常将农业中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叫做植物激素 , 因为它们跟植物激素的性质和作用十分类似 。
植物激素存在于生长的植物体内 , 几千年来植物体作为人类的蔬菜、水果、糖、油等的主要食物源 , 植物体内的种植物激素在食用中是安全 。 植物激素不会导致人和动物性早熟 。 植物激素只作用于植物体 , 植物激素没有雌激素、雄激素之分 , 植物激素对动物体不起作用;植物激素大多是小分子 , 而动物激素主要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和多肽 , 两者的化学结构不同 , 作用机理也完全不一样 , 动物激素仅作用于动物体 , 因此 , 而动物激素对植物体也不起作用 。
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 安全性又如何呢?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性其实还是很高的 。 以6-BA为例 , 6-BA处理后种子的活力、发芽率、生长势均有明显提高;可抑制侧根生长 , 使下胚轴增粗、对幼苗生长、叶绿素的合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课题“关于6-苄基腺嘌呤和赤霉酸在豆芽工厂化生产中使用后残留量变化及其膳食风险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苄氨基嘌呤和赤霉酸在黄豆芽上按照低浓度施用2次 , 3天后其残留最高值分别为0.14mg/kg和0.18 mg/kg;在绿豆芽上的残留试验最高值分别为0.13mg/kg和0.046mg/kg 。 而6-苄氨基嘌呤和赤霉酸的ADI值分别为 0.05 mg(kg bw·d)和3 mg/(kg bw·d) 。 豆芽中苄氨基嘌呤和赤霉酸残留风险评估结果 , 其慢性风险商(RQc)均低于0.1% , 急性风险商(RQa)均低于7% , 表明膳食摄入风险是很低的 。
农业生产中 , 是不是用得植物生长调节剂越多越好呢?
其实 , 植物激素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 。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均有一个适宜的剂量 , 如乙烯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方面使用的适宜剂量约在25-50ppm , 6-苄基嘌呤在5ppm , 过量则芽体粗短、多须根、根色变褐等 。 因此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科学计量使用还需要精密计量天平等仪器 。
国外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否普遍?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发达国家的使用比较普遍 。 日本、美国欧盟等都允许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使用 , 使用的范围也很广 , 包括蔬菜、水果等几乎都可以使用 , 也都有相应的标准规定 。 需要提醒的是 , 植物激素合法使用是有利的 , 但是 , 滥用植物激素也是应该严格制止的 , 我们要避免植物激素的滥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