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结果的恋情,为何令人疯狂痴迷?

“我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 ”你眉头深锁满脸憔悴, “不会有结果的, 可我还是陷进去了 。 ”又是一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故事 。 异地异国恋、三角恋、办公室恋情、已婚出轨, 姐弟恋……这些一开始就透着危险气息的恋情, 当事人口口声声说着“没结果”, 却心心念念着“还想要” 。
难道真是一恋爱人的智商就会变负数嘛?为什么明知这段恋情不会有结果, 却仍情不自禁地深陷, 哪怕流泪受伤 。 我们的理智, 趋利避害的本能都哪儿去了?
【柠檬那么酸, 我却尝出了“甜”】
前段时间“文章出轨”事件可谓爆炸性新闻, 众网友一边哀叹“累觉不爱”, 一边又被马伊琍的“且行且珍惜”感动 。 试问, 文章在出轨时难道没想过事情败露的一天吗?可是马云却说:每个人都会犯错 。 言下之意, 文章也不过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 插足者姚笛为何能默默忍受地下恋情, 难道她不怕被千夫所指吗?有人替她解释说:她疯狂地爱上了文章, 还为他打胎, 这是真爱啊!以爱之名, 不道德的行为仿佛也该被理所当然地宽容谅解 。
徐志摩在《忘了自己》里如是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 ”诗人就是诗人, 这话说得多浪漫多有意境啊, 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痴恋有夫之妇的林徽因时的内心写照呢 。 可这份浪漫痴情多少有点儿自欺欺人的意味, 当我们的行为与想法发生冲突时, 潜意识会帮我们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正当的理由, 从而获得自己和他人的认同, 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合理化作用 。
合理化有两种形式:“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 。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我们都明白, 而与之相反的心理是, 柠檬分明是酸涩的, 可是吃的人却觉得它甘甜无比, 这就是“甜柠檬”机制 。 这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 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 自己所做的或拥有的是最佳的选择 。
那些陷入无果之恋的男女, 一不小心就可能变身成诗人、哲学家:异国恋的会说“我们可以隔着太平洋感受到彼此的心跳和思念”;办公室恋的会说“每天你桌上的那杯咖啡是我没说出口的秘密”;三角恋的会说“我把心给了你把身体给了他, 把情节给了你把结局给了他”;婚外恋的会说“我以为自己已没有资格再谈爱, 可遇到你却情难自禁”……戚戚艾艾的, 仿佛受过的伤都变得更凄美, 痛苦是因为在乎, 欺骗是为了保护, 沉默是爱在心头口难开……合理化的借口总有一个能适时地填补你内心的需求, 粉饰行为, 掩饰过失, 消除焦虑和痛苦, 维护自尊免受伤害 。
【你身上危险的气息将我蛊惑】
倘若恋情整天都甜蜜蜜的, 估计时间久了也难免“腻味”, 而一个你掌控不了的爱人、一段看不到结果的爱恋, 才会时刻牵动你的魂魄, 骚动你的内心 。 越危险越堕落, 越堕落越快活 。
这就好像是一场赌博, 就算你拿到了一手好牌, 但你却不知道对方的牌如何, 谁输谁赢还不定 。 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刺激着你, 你兴致满满不惜投入巨大的“赌注”:你的时间、感情, 甚至身体, 你心里想着的是“没结果?我偏要试一试”“越危险越神秘?我越要把你得手”“你不爱我?我可以等到你爱上我”……
到后来甚至分辨不清, 究竟是输赢的征服感给你带来巨大的刺激, 还是爱情让人执迷不悔, 其实这二者本就密不可分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在受到某些未知事物的刺激时, 如兴奋、紧张、恐惧, 肾上腺素激素分泌就会激增, 让人呼吸加快, 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 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 以准备应对可能存在的“危险”, 但有趣的是, 这种生理反应也会让我们产生徜徉爱河的幻觉, 进而促使大脑分泌更多的“爱情物质” 。 如苯基乙胺(PEA), 这是一种神经兴奋剂, 它能让人产生极度兴奋的感觉, 使人觉得更加有精力、信心和勇气 。 还有多巴胺, 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 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 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 。 所以不难解释, 为什么约会的时候男人喜欢带女人看鬼片, 去蹦极, 走吊桥, 这些危险的事, 甚至生死一线时, 会让我们误以为眼前的这个人就是真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