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过书法的人,一定对“字如其人”这一说法不陌生 。 许多中小学教师往往也强调这一点,反复突出练字的重要性 。 一旦教学受挫,还可以转移批评方向,借评字旁敲侧击,规劝学生 。
多数人默认了类似的观点——字迹圆顺、笔调柔和的人,较亲切,适应性强;字迹工整、方方正正,则性格严谨,注重原则;草书飞扬、放荡不羁,多数情怀浪漫,富有创造力 。
文章插图
汉字的独特性,给了这种观点充分的施展空间 。 尤其是毛笔书法,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等,流派纷杂,给人们提供了无尽的例子,也总结出了不少规律 。
西汉杨雄在《法言·问神》卷中写道:“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较早的提出笔迹与人的心理有关 。 由此形成“书为心画”理论,影响颇深 。
后世对此阐释并发展最完备的,非清代刘熙载莫属 。 《艺概·书概》中,刘熙载写道:“书,如也 。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自此,“书为心画”扩充成“书如其人”,为更宽广的解释提供了国学依据 。
但这些解释都限于抽象的哲学领域 。 第一次用统计方法对笔迹与性格关联的考察出现在19世纪的法国,法国也是目前笔迹学应用最多的欧洲国家 。
文章插图
1871年,法国天主教牧师Jean-Hippolyte Michon搜集了数千份手写文件,系统比较文件笔迹与作者性格的关系 。 他创造性的提取了同一性格者笔迹相同的部分,归纳整理,作为判定字迹者性格的依据 。
具体判断方法是:如果一个人的字迹中带有某项图形特点,他就应该具有某种个性 。 若没有,则不具备对应性格特点 。 此外,Michon还首先提出“笔迹学”概念,并大力推广了自己的研究 。
笔迹学很快受到刚刚兴起的心理学的注意 。 如20世纪初,智商测试的鼻祖Alfred Binet对笔迹学十分有兴趣,认为虽研究条件有限,在当时尚不能支撑任何结论,但笔迹学前途远大,属于“未来的科学” 。
另一位重要研究者是德国医生William Preyer 。 他发现,战争中失去惯用手的士兵,无论是另一只手、还是嘴或脚,写出的字迹都与之前有相似之处 。 据此,他提出是脑部,而不是手决定了字迹 。
这一时期,研究尚显零散和粗糙 。 随20世纪心理学的不断完备,研究方法更加注重实证,实验设计也更加细致 。 更多的研究者做了笔迹学相关的实验,但是结论却开始不利于笔迹学学说本身 。
1960到1980年间,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笔迹学实验,其内容大致相同:召集志愿者,完成心理测试,并留下一段字迹 。 接着让笔迹学家(或其他志愿者)对隐去名字的字体评估 。 最后,由实验人员比对评估做出的性格描述和心理测试结果 。
如1987年,伦敦学院大学心理学系的Adrian Furnham和Barrie Gunter对64位志愿者所作的实验 。 这些人年龄各异(18到70岁),男女各半,都完成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获得4个关于性格的分数——神经质倾向(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精神症状倾向(psychoticism)以及撒谎的倾向(lie) 。
之后,志愿者抄写了半页关于茶的描述 。 随后,13个字迹特征被提取出来,包括字体大小、占页篇幅、词语宽度、连笔程度、写字力度、词间距和是否书写“i”上面的那个点等等 。
推荐阅读
- 白鹿真是“妥妥爆红”,长相甜美惹人爱,穿一条印花裙,更是优雅
- 林青霞真是时代的美人,穿“渔网裙”太美了,和老外合影气场真强
- 盗汗真是因为体质虚弱吗?
- “啤酒肚”真是喝出来的吗?
- “祛黑除白”女生们的护肤路真是任重而道远
- 灵魂的重量真是21克吗?
- 壶如其人:紫砂造壶之谈
- 一套全装甲六十斤?宋朝军队真是因为盔甲太重所以打败仗吗?
- 龟背竹吸甲醛是真是假,可以吸收甲醛但是效果
- 为什么信阳毛尖茶汤浑浊?当真是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