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砒霜 , 也就是三氧化二砷这种东西的描写 , 我们早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就已经看到了 。 可怜的武大郎被戴了绿帽子不说 , 最后还突然“暴毙” , 但真实死因却是被在饭菜中下了砒霜 。 而在今天 , 砒霜这种剧毒的化学物质却反而成为了治疗一种曾经的“恶魔”——急性前髓性白血病(APL)的良药 , 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 无独有偶 , 在医学上 , 这类兼具剧毒和疗效的药物 , 实际上并不少见 。
硝普钠:尘封于药房的“扫地僧”
“硝普钠是一种红色的盐 , 放在医院药房落满尘土的架子上 。 只有当一名敬业的医生确定有人出现高血压危象之时 , 它才会偶尔走出药房 。 ”
上面这段看起来似乎很梦幻的文字 , 来自顶尖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BMJ)》对硝普钠的描述 。 几乎所有医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认为 , 硝普钠是一种强效有力的降压药 , 在各种需要紧急降低血压的关键时刻(例如手术期间突然出现的高血压 , 或是疾病引发的高血压危象) , 它总是医生们的不二选择 。 然而和其他药物相比 , 它的出场频率实在是太低了 , 很多时候只能如同BMJ描述的那样 , 放在药房的角落 。 这一点完全是因为硝普钠是一把彻彻底底的双刃剑 , 医生们因此不得不只在必要时刻才使用它 。
文章插图
硝普钠 , 在化学上也被称为亚硝基铁氰化钠 。 从这个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 , 它和大名鼎鼎的剧毒物质——氰化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 事实上 , 硝普钠独特的化学结构让它同时拥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 , 它进入人体后可以充当血管“信使”一氧化氮(NO)的供体 , 为组织提供可以舒张血管的NO , 从而快速有效地降低血压;另一方面 , 它自身在发挥完作用后 , 也会有一小部分在体内转化成氰化物 , 再进一步转化为硫氰化物而排出 。
对正常人而言 , 硝普钠在体内生成的氰化物量很小 , 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 这完全依靠于人体自身的代谢能力 。 然而 , 倘若患者的体质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必要的转化(例如存在肝肾功能的异常) , 或是医生输注它的速度太快 , 以至于身体无法及时把全部有毒产物转化 , 就会造成氰化物中毒 ,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因此医生在使用硝普钠时 , 往往相当谨慎 , 有时还需要不时抽血来监测患者体内硝普钠的代谢情况 。
此外 , 硝普钠的稳定性很差 , 稍不留神就会自己变成氰化物 , 所以它只能“现用现配” , 注射时还要套上遮光的黑纸或是铝箔 。
砒霜:从杀人毒物到抗癌良药
1988年 , 中国学者在顶级血液学杂志《血液(Blood)》上的一篇论文 , 震惊了整个医学界 , 因为论文中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疗法 , 居然能降伏素有“恶魔”之称 , 拥有着高死亡率但又很难治疗的一种白血病 , 也就是APL[1] 。 而在近10年之后的1997年 , 中国学者再次在《Blood》发文 , 宣布已经找到了对治疗失败后的APL患者的全新疗法 , 而这一疗法的主角 , 居然是妇孺皆知的毒物砒霜[2] 。
从古至今 , 砒霜这种物质除了极少数时候用于治病救人之外 , 基本都是各种暗杀事件的主角 。 毕竟它的毒性十分巨大 , 下毒后又不易察觉 , 最常见的中毒症状(腹痛、水样腹泻等)还容易和疾病相混淆 , 使得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毒物 。 而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 , 科学家们还发现 , 砷这种元素和某些癌症的产生实在是撇不清关系 , 它也从这时起被看作是重要的环境毒物[3] 。
推荐阅读
- 胎儿也能尝出食物的味道?
- 百合花图片
- 怎么除老年斑
- 元宵节必看!汤圆也能吃出花样?
- 人工智能危险吗?
- 吃药眩晕也可致命?
- 现在狗狗也流行上学堂
- 科学家谈恋爱,也是蛮拼的?
- 心脏移植后,性情也会变?
- 开坦克,也要考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