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古诗词里的清明情思?( 二 )


事实上 , 由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作者均已难以考证 , 我们也不敢说诗中的“杏花村”就肯定不是一个实指 。 然而我们读到这首诗时所为之感动的 , 大概并不是一位诗人在雨中为一个村落或者一个酒家带了多少盐 , 而是那个想象中 , 稍远而可及的 , 开满杏花 , 可以让人在伤感的奔波中开心地期待一下的美丽的山村吧 。
提到清明诗 , 黄庭坚的《清明》也是这方面的一首名作 。
佳节清明桃李笑 , 野田荒垅只生愁 。
雷惊天地龙蛇蛰 , 雨足郊原草木柔 。
人乞祭余骄妾妇 , 士甘焚死不公候 。
贤愚千载知谁是 , 满眼蓬蒿共一丘 。
有一些参考书说这首诗作于崇宁四年(1105年) , 是黄庭坚在其生命中的最后一年被贬谪到广西的时候 , “有感于政治斗争的险恶”而创作的“表现诗人高风亮节”的作品 。 然而我个人没有找到任何能支持这些说法的文献依据 。 笔者查阅了学术界比较通行的缉香阁刻本的《山谷全书》 , 该集记录的此诗的创作时间为熙宁元年(1068年) , 这一年作者才24岁 , 刚刚及进士第 , 开始自己的宦海生涯 , 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政治斗争的险恶”有多少亲身的感悟 。

【清明节】古诗词里的清明情思?

文章插图

诗中的“龙蛇蛰”是用《易·系辞下》上面“尺蠖之屈 , 以求信也;龙蛇之蛰 , 以存身也”的典故 , 同时扣应了惊蛰这个节气 。 当然 , 惊蛰比清明要早一个多月 , 到清明打雷时 , 这“龙蛇”居然还在蛰 , 也实在是够能睡懒觉的了 , 一看就不是每天都要赶着写论文的学术民工 。

“人乞祭余骄妾妇”是一个出于《孟子·离娄下》的很有名的典故 , 大意是说齐国有个男的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妾 。 这个男的每次出门都可以吃到酒肉 , 回家就跟妻妾吹牛说自己又和某某领导、某某土豪一起聚餐了 。 但是古人没有互联网和肾机 , 好朋友想保持联系是要经常互相串门走动的 , 而这些领导、土豪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人家 , 于是那个妻子生了疑 , 去跟踪了那个男的 。 结果她发现那个男的出门以后根本没人搭理 , 吃酒肉靠的是“之祭者乞其余” 。 这个“祭余”是说 , 古人祭祀时经常带好酒好肉 , 祭祀完成以后是可以把剩下的东西咪西咪西掉的 , 这些东西就叫“祭余” , 而那个人实际上是个蹭这些东西吃的虚荣的乞丐 。 连这种人都可以有两个对象 , 这让贵为单身狗的我每次读到这里都愤慨不已 。 算了 , 不提那个 , 书归正传 , 这里的“人乞祭余骄妾妇”恰与清明的主题相合 , 还是比较巧妙的 。
“士甘焚死不公侯”则是我们一开始时谈到的关于介之推的重口味传说 。 当然 , 晋只是一个侯爵国 , 无论怎么给介子推封赏 , 也不可能封他做“公侯”的 , 诗人这里为了韵律进行了明显的夸张 。 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是到处营造对比 。 作为青年人大胆的艺术尝试 , 这样很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诗中“人乞祭余骄妾妇 , 士甘焚死不公侯”一句更是成为了名言警句 。 然而 , 这首诗部分意象选取得仅仅扣准了节气而与主旨关系不大 , 前四句整体信息量较小 , 艺术上并不成熟 。 全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人无论有没有节操 , 死掉以后都一样的观点 , 其实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常见的一种带有抱怨色彩的 , 故意模仿道家学派之超脱对错、贤愚的论调 。 作者使用这些观点 , 并不意味着作者本人就是这样想的 。 这些只是古人写诗时为了发牢骚而很常用的一个说法而已 。 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有所认识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