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皇家铸币局总监期间,牛顿都做了什么?( 二 )


银币成色之争
17世纪 , 黄金还未受人们的青睐 , 流通量极少 , 银币才是英国的主要货币 。 但金属货币却有着天生的缺陷 , 那就是容易磨损 , 一枚简简单单的银币经过多年的手手相传 , 花样和面值几乎都模糊不清了 , 银币重量减少 , 其所代表的财富也在人们心中逐渐掉价 。 银币不能长期保值 , 促使部分人宁愿将未磨损的新银币熔化成银块 , 去换回价值更为稳定的黄金甚至外国货币 。

担任皇家铸币局总监期间,牛顿都做了什么?

文章插图

旧的货币因磨损逐渐贬值 , 新的货币因不受信任而遭抛弃 。 两种原因作用下 , 流通中的足值货币数量大大减少 , 造成通货紧缩 ,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英国财政总收入中 , 不足值的硬币甚至占到了50% , 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 而在当时 , 新大陆已被发现 , 海外贸易兴起 , 通货紧缩无疑给成长中的国际贸易带来沉重打击 。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 假币伪币制造技术随着工业的发展也是精益求精 , 铸币局为保证“魔高一尺 , 道高一丈” , 于1662年将机械化引入银币生产 , 所有银币边缘都铸成复杂的锯齿状作为防伪标记 , 然而 , 再繁复的铸币技术也总有被成功模仿的一天 , 假币制造者们偷采银矿、私铸银币的活动屡禁不止 , 尽管英国当时对制假贩假行为的量刑极为严苛 , 若达到一定数量还会处以斩首等极刑 , 但假币利润之丰厚却不断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 由于其私铸工艺精妙绝伦 , 伪币的锯齿边缘和真币一样精致 , 这伙人甚至拥有自己专门的头衔——“剪刀手” 。
牛顿面对的问题 , 不仅有来自外部的冲击 , 还有来自内部的投机取巧 。 因为造假者除了“剪刀手” , 更多的还是铸币局下属数家造币厂的负责人 。 尽管国家明文规定了硬币的质量及成色 , 但很多造币厂依然以次充好 , 故意铸造不足值的硬币从中牟利 。 更棘手的是 , 这种“官方造假”行为有时竟然受国家指使 。
17世纪的英格兰 , 先后陷入内战、反荷战争和反法战争 , 国家军事体制也发生了变化 , 由从前的臣民自备武器组成军队保家卫国 , 转变成国家出钱聘请雇佣军 , 军费成为战时英国的最大财政支出项目 。 在牛顿掌管铸币局的时代 , 正逢英法9年战争时期 , 国家若以降低银币成色的方法发行新币 , 再以新币支付军费债务 , 便可用较少的白银来偿还较多的欠债 。 但民众对政府的这种“小聪明”并不买账 , 坊间流言四起 , 银币价值一落千丈 。
1696年 , 政府公信力破产 , 导致英格兰银行出现挤兑风潮 , 人们纷纷抛出银币换取黄金以保值 , 使得市场金价在短期内上涨了50% 。 流通中的银币数量骤减 , 通货紧缩日益严峻 , 英国政府为稳定民心不得不再次铸造和发行新货币 , 以增加市场中的银币数量 。 如此一来 , 增加多少银币 , 确定多少面值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 内阁中由此出现了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以新任财政大臣威廉?郎兹为代表的“保王派” , 和以牛顿的好友、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保民派” 。 双方言之凿凿 , 各持依据 , 出现僵持局面 。
有国王撑腰的保王派提议将所有新币的面值提高25% , 但重量只保持原先的80% , 即是将“货币成色不足”彻底合法化 , 令货币贬值成为事实 。 这种做法无疑对国王最为有利 , 因为他可以堂而皇之地用少量的白银铸造更多的货币 , 以清偿堆积如山的战争贷款和国家债务 。 保民派的代表人物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 个人威信极高 , 同时也是三一学院的教授 , 他反对降低成色和减轻重量 , 认为货币面值必须与其价值对等 , 否则货币的最终使用者——普通民众 , 尤其是商人 , 将承担货币贬值所带来的一切损失 。 至于市场流通中的银币短缺 , 他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处于战争这一非常时期 ,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新大陆采掘银矿的西班牙船队在海上受阻 , 未能及时将银子运回欧洲所致 。 另外 , 针对民众储存黄金进行保值 , 洛克认为货币的本位应该是银子而并非金子 , 如果两者的价格出现落差 , 则应该由政府出面调价 , 降低黄金价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