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网络上,如何恰当地表达情绪?( 二 )



然而, 遗憾的是, 在看到朋友圈的抱怨、发泄或“多愁善感”后,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默默地“不予回应” 。 心理学者在相关调查中, “伪装”成需要倾诉或帮助的人, 通过Facebook(脸书)、聊天室、微博等途径寻求心理援助 。 调查结果表明, 网络群体越大, 人们会给予回应和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
心理学家表示, 人们在网络社交圈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 绝大部分是由于“旁观者效应”所致 。 只不过, 社会中责任感缺失的场所变成了网络, 社交平台也成了匿名旁观者的聚集地 。 在这里, “不发声”可以有很多种解释, 道德责任感也因此被稀释 。

在社交网络上,如何恰当地表达情绪?

文章插图

给点回应吧
一般来说, 频繁地在社交平台更新状态、抒发负面情绪或精神压力, 很可能预示着在线下的现实生活中, 他们没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 而对于一些正巧处于压抑或低落状态的当事人来说, 如果他们更新的状态、发表的日志没能得到回应, 则这种感受甚至会比得到一个负面的反馈更糟糕 。 因为, 这种“冷场”似乎又间接表明和强化了某种糟糕的心理暗示——我没有人关注, 我没有人过问, 我是个不被重视的人 。

然而, 在关爱用户这点上, Facebook就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鼓励大家在看到情绪糟糕的帖子时, 及时为发布者提供帮助 。 2011年, 它们还贴心地增加了一个服务内容——发现可能患有抑郁症或有自杀倾向的用户时, 可以向网站匿名举报 。 只要你提交了一份类似的报告, 网站便会立刻与“被举报”的情绪抑郁者联系, 在表达关心的同时, 也提供紧急求助电话和可以与之交流的专业工作人员 。
虽然目前, 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还难以实现对用户如此及时和周到的“呵护”, 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 也可以身体力行地随手完成许多小事 ——当面对社交网站上情绪较为不妙的当事人时, 即使这个人跟你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都值得给予对方一些问候和关心 。
今天, 既然社交媒体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 我们也不妨好好对这个工具加以利用, 在分享自己的生活, 发泄自己不满的同时, 有意识地做一个“帮助者” 。

以上内容就是在社交网络上, 如何恰当地表达情绪?的内容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