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氰化物如此令人恐惧?

最近发生在天津的爆炸事故成为了举国关注的焦点新闻 , 而在事故发生后的诸多报道中 , 发生事故的仓库存有700吨氰化钠无疑是让许多人感到极度恐慌和震惊的新闻 。 事实上 , 氰化物泄露或疑似泄露的事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 而几乎每一次这样的消息见诸报端都会让人极度不安 。 那么 , 什么是氰化物 , 它为什么如此令人恐惧呢?

为什么氰化物如此令人恐惧?

文章插图

所谓氰化物 , 通常指的是含有氰基的化合物 。 氰基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结构 , 只含有碳和氮两种原子 , 但它自身不能稳定存在 , 必须通过其中的碳原子与钠、钾等金属元素或者氢元素的原子结合 , 这就得到了氰化钾、氰化钠和氰化氢等我们听上去比较熟悉的化合物 。 在这些化合物中 , 氰基实际上带有负电荷 , 变成了氰离子 。 氰基与也可以与有机物相连得到有机氰化物 , 许多有机氰化物俗称为“腈” 。 但我们在谈及氰化物时往往仅专指无机氰化物 , 因为在有机氰化物中 , 氰基并不能变成带电的氰离子并游离出来 , 这一点导致了有机氰化物的化学性质与无机氰化物迥异 。 在这篇文章中 , 除了特别说明 , 氰化物也是专指无机氰化物 。
氰化物之所以让人感到恐惧 , 主要是由于它们的高毒性 , 300毫克左右的氰化钾或者氰化钠就可以置人于死地 。 如果你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不妨想一下 , 我们通常服用的药片每片的重量也不过几百毫克 , 也就是说这药片大小的氰化物就可以轻易把人杀死 。 如果把此次天津爆炸现场储存的700吨氰化钠都做成这样的药片 , 可以毒死20多亿人 , 这确实是相当恐怖 。
其实 , 氰化物并不是毒性最强的物质 。 衡量毒物毒性的一个常用指标是半致死量 , 也就是能够杀死一半以上实验动物的毒物剂量 。 这个剂量越低 , 对应的化学物质毒性就更高 。 氰化钾的口服半致死量在每千克体重5~10毫克这个范围 , 毒性并不算低 , 但半致死量更低的毒物不胜枚举 。 例如黄曲霉素的口服半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0.5毫克左右 , 肉毒杆菌毒素的口服半致死量估计只有每千克体重1纳克 , 连让烟民成瘾的尼古丁的口服半致死量都只有每千克体重1毫克 。 也就是说 , 如果按照毒性高低排座次 , 氰化物不仅不能称王 , 想跻身前列都很困难 。 那么为什么唯独氰化物常常令人恐慌?
主要原因在于 , 氰化物不仅毒性很强 , 而且如果进入人体的剂量足够 , 能够在很短时间内置人于死地 。 例如空气中的氰化氢浓度只要达到100~300ppm , 就可以使人在一小时之内死亡;如果浓度增大到2,000ppm , 人吸入后一分钟就可能死亡[1] 。 应该说这才是氰化物最令人感到恐怖的地方 , 因为只要救治稍不及时就回天乏术了 , 而许多有毒物质虽然毒性不亚于氰化物 , 但毒性发作需要更长时间 。 虽然对这些物质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 但毕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中毒者进行救治 。 正因为如此 , 氰化钾、氰化钠等无机氰化物常常是自杀者和谋杀者的首选 。 例如纳粹德国在二战时不仅利用氰化物在集中营进行大屠杀 , 还用于自己人的自杀 。 二战时德军著名将领隆美尔就因卷入推翻希特勒的行动而被勒令服用氰化物“体面地”死亡 , 希特勒长期的女友爱娃在柏林陷落前也是选择服用氰化钾自杀 。 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的英国著名科学家图灵也是因吃下被氰化物浸泡的苹果而离世 。 一些间谍或者特种部队人员往往也随身携带氰化物胶囊 , 以便在有可能落入敌人手中时迅速自杀 。
为什么氰化物如此令人恐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