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期,台湾是怎样被日本统治的?( 三 )


可是 , 日本在台湾训练当地人才有一定的限制 。 台北帝大主要是为在台的日本人而设 。 台湾人的职业选择 , 最多是律师和医生;文官、法官、高级技师和管理人员 , 都由日本人担任 。 日本殖民当局并不鼓励台湾人进入真正的社会领导阶层 。 例如 , 殖民当局只允许日本人的公司经营大规模的糖厂 。 糖厂对于提高台湾的经济生产能力 , 确实有贡献 , 然而 , 对它外围的农村而言 , 它垄断了农民选择作物的权利 , 也独占了当地交通和其他资源的分配 。
当年日本人的糖厂 , 并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 , 实际上还兼具控制和管理的功能 。 这一类企业不会让台湾人经营 , 糖厂的技师和管理人员都是日本人 , 台湾人只不过是基层劳工而已 。
台湾人能发展的 , 最多只是地方性的交通和农产加工企业 , 如运输、仓库、碾米、磨粉等地方性的小企业 。 其他重要的企业 , 日本人都不让台湾人经营 。 在台北帝大 , 台湾籍教授凤毛麟角 , 绝大多数教授都是从日本聘请来的学者 。 因此 , 在学术上 , 台湾同胞并没有机会发展到足以领导台湾文化建设的地步 , 也不足以领导台湾的舆论 。
台湾人民争取平等的努力
台湾同胞力争身份和权利的平等 , 也曾经有过多次努力和抵抗 。
1913年罗福星领导的“苗栗事件”(罗福星事件、台南关帝事件、台中东势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的合称 , 这五次事件相继发生于1912年、1913年间 。 日本人将这五次抗日事件镇压后 , 合并处理 , 称为“苗栗事件”) , 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又称“余清芳事件”、“噍吧哖之战” , 是发生于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 , 亦是台湾日治时期诸多起事当中规模最大、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 , 同时也是台湾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 , 更是台湾人最后一次武装抗日)都失败了 。
除了这两次规模较大的民间起义之外 , 1930年 , 原住民部落也有过“雾社事件”(指1930年10月27日台湾雾社——在今南投地区马赫坡、钵亚伦、荷戈、塔罗湾、罗多夫、斯库六个村社的高山族的人民 ,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统治 , 在莫纳·鲁道的领导下掀起的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 起义战士消灭日本军警百余人 , 戕杀日本妇孺数人 , 将雾社占领3天 , 后在日军镇压及敌族夹攻下转入深山 , 继续作战长达两月之久 , 最终在日本殖民当局的陆空军和大批武装警察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 日本军队用大炮和毒气 , 压制没有现代武器的原住民 。

日据时期,台湾是怎样被日本统治的?

文章插图

台湾人民努力争取应有的权利 , 除了武装起义 , 还通过议会政策的途径和舆论的鼓吹 , 以求获得比较公平的待遇 。 台湾文化协会就是一个例子 , 他们曾经想用请愿的方式 , 为台湾同胞取得参政的权利 。 他们也力图争取发行自己的报纸和刊物 , 甚至尝试组织政党 , 例如民众党 , 希望遵循现代各国民主运动的常规 , 争取参政的权利 。 20世纪20年代 , 台湾民权的请愿不下15次 , 然而 , 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 日本终究没有赋予台湾人民合理的平等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