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和性格内向有关吗?

新闻事件:
2015年12月9日北京市一中院开庭审理一桩未婚妈妈杀死亲生子案件:2015年4月23日 , 23岁女孩王某未婚先孕 , 并将刚刚诞下的男婴杀死 。 事发后 , 王某正在读大学的男友乔某将婴儿尸体抛至垃圾桶 。 庭审中 , 王某室友的证言称王某平时性格内向 。 庭审结束后 , 王某母亲提及时 , 也表示女儿性格太内向 , 很少和家里人说事情 。
另外一起复旦大学投毒案中 , 林森浩的家人和大学同学都表示其性格内向 。 在以往伤人案件报道中 , 也多次提到亲友表示伤人者内向性格的说法 。 多起案件的伤人者都被认为是性格内向 , 是不是能断定犯罪人具有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内向性格”呢?
心理解读:
人格:先天气质+后天性格
“犯罪行为是因为性格内向!”这句话的感觉 , 就好像你拒绝别人的表白时说的“你人真的很好”一样 。 单薄的解释 , 说服力缺缺 。
我们先看性格定义 。 我国心理学界倾向于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 性格包含在人格中 , 除性格之外 , 人格还包含气质 。 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 , 是个人生物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 人格中的气质是先天的 , 是体质与遗传的自然表现 , 很难改变 , 无好坏之分;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 , 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 , 有可能改变 , 有好坏之分 。
为什么要提到人格呢?因为心理学中认为 , 行为是人格组成部分 , 除了性格还要关注人格的其他成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 行为自然也就包含了犯罪行为 。 人格对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 人格会影响具体的犯罪行为的选择 , 但也要受到犯罪心理的影响 。
接下来让我们先放下人格 , 再看犯罪心理 。
犯罪心理:人格缺陷的特殊形态
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相关心理因素 。 主要包括行为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规律 , 以及个性心理中各心理因素的相关作用规律 。
广义的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相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 。 就和人的心理一样 , 是一种稳定的、既有的心理结构 。
那这个心理结构都有哪些要素呢?第一包含认知结构要素:阴暗的世界观、病变的人生观、扭曲的道德观、淡薄的法制观;第二是情绪情感要素;第三是意志结构要素: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 冒险、侥幸心理突出 , 第四是个性心理倾向要素:需要、动机和兴趣;第五是个性心理特征要素: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
而上述五个要素中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则被称为我们一般所说的人格 ,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人格缺陷关系密切 。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犯罪行为的人群带有特定的犯罪人格 , 这是人格障碍的特殊形态 , 即表明犯罪人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 , 如易冲动、好攻击、无责任心、偏执、反社会、及僵化的社会态度等特征 。
犯罪 , 真的是性格内向导致的吗?
Robert & Hare等人认为病态人格者会固着于犯罪行为 , 同时其人际关系疏离程度较大 , 并且对他人身体受伤以及财产损失无法产生同情心 。 也有采用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的研究发现男性犯罪青年大多具有神经病态 。 Heaven研究发现精神质对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犯罪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 还有更多研究结果共同表明 , 人格缺陷是犯罪成因中重要的因素 。 不管外界的致罪因素是较强还是较弱 , 具有人格缺陷都可能产生犯罪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