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祖是故去的爷爷吗?


显祖是故去的爷爷吗?

文章插图
显祖是高祖(爷爷的爷爷)高祖即高祖父,高曾祖父,爷爷的爷爷,曾祖父的父亲,四世祖 。《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 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去祧为坛,去坛为墠 ,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 。去墠曰鬼 。考庙即父庙,王考庙是大父即祖父庙,皇考庙即曾祖父庙,显考庙即高祖父庙 。高、曾、祖、父四庙为亲庙,祖考庙是始祖之庙 。郑注:“祖,始也 。”孔颖达疏:“王立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庙也 。”这就是说,周天子之庙有七,始祖后稷和二祧文王、武王,为不迁之庙;其它高、曾、祖、父为代迁之庙,因为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儿子一辈,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亲庙之中了;到了孙子,连原来的曾祖也退出四亲,不成为曾祖、高祖了 。因此,四亲庙随着辈份的降低而代迁,它们不是永远不迁之庙,不能像始祖和文王、武王那样,永远得到后代的祭祀 。诸侯之庙有五,即始祖庙,这是不迁之庙;另有高、曾、祖、父四亲庙,为代迁之庙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诸侯)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庙 本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所以最开始中国的庙可不是供佛祖给和尚住的地方)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庙”从古至今一直为中国的专利,与天竺的佛教无半点关系!那么,“寺”又是指什么呢?其实“寺”是一个外来名词,它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是从天竺引入中国的,这是泛指出家人修行讲经居住的地方!寺庙寺庙,他们的区别在于等级不一样,一个是官办,一个是民办 。中国历来是等级秩序森严的国家,寺庙是中国级别很高的建筑物,因为他们是供奉仙佛的地方 。所以,庙是庙,寺庙是寺,不是一个等级的建筑 。后世演变先祖追溯上限中国古代十分注重血统家族的遗传谱系,特别是帝王 。有的大家族可以上溯一百多代,这些远祖要是都祭祀可太麻烦啦,祧庙的牌位就得满满当当,一年到头,皇帝要是挨个祭祀就别干别的了 。为解决这个矛盾,古代的社会伦理和祭祀制度专家们研究出了对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天大的难题 。他们定出制度,祧庙只祭祀到前四代远祖 。即:肇祖、兴祖、显祖、景祖,以四代先祖代表以前所有祖先 。这样,先祖的追溯就有了上限,祭祀起来就简化多了 。明代明代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在前面享殿祭祀时排位第一,是始祖 。他的祖先名字都挺特别,全是数字—在祧庙中供奉的是:肇祖:朱元璋高祖朱百六;兴祖:朱元璋曾祖朱四九;显祖: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景祖:朱元璋父亲朱五四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十几岁便入皇觉寺为僧 。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称帝,建成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是为明太祖 。朱元璋称帝以后,先在南京兴建了“四祖庙”,后又正式兴建了太庙 。关于明代的祖先,(恐怕朱元璋自己也说不清楚吧)传说差点听别人的话认宋朝理学家朱熹当了握敬基祖宗 。清代清代的前四代祖先与明代祖先的时序有所不同 。清代追认六世祖为始祖,余下三祖为努尔哈赤的曾祖、祖父和父亲 。他们是:肇祖努尔哈赤六世祖孟特穆、兴祖努尔哈赤曾祖福满、景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显祖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 。清始祖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清肇祖 原皇帝 爱新觉罗·孟特穆纯皇帝 爱新觉罗·充善兴皇帝 爱新觉罗·脱罗正皇帝 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清兴祖 (直皇帝) 爱新觉罗·福满清景祖 (翼皇帝) 爱新觉罗·觉昌安清显祖( 宣皇稿庆帝) 爱新觉罗·塔克世清太祖 (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 (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成宗 (义皇帝) 爱新觉罗.多尔衮(严格的说,多尔衮不算皇帝,他死后被追封为皇帝,但是后被清算,牌位撤段谨出宗庙)清 肇祖,兴祖,景祖和显祖庙排序也跟明 的肇祖,兴祖,显祖和景祖庙排序不同,所以,可以说后世宗祠传承比较乱了,连最讲究的皇族都相互不同对不上了按周礼,周朝及以后显祖庙为祭祀高祖父(爷爷的爷爷)的庙按明朝的排序显祖庙为祭祀祖父(爷爷)的庙按清朝的排序显祖庙为祭祀父亲的庙 。“先考”还是“显考” 据《考工记》解释:“考,成也;妣,媲也 。”具体说就是父亲完成了自己的功业,把儿女养育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安心了 。母亲相夫教子,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亦有很大的贡献,其德仪与父亲的功业是可以媲美的 。用这两个字指称父母体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经济特点 。这一模式同时规定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 。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意为父母已亡,“先”是“亡”的讳称,“先”又是敬词,与考妣合用就是对已故父母的敬称 。中国古代有谥法制度,古人在人死之后常用一个字来评定人的一生,也就是盖棺论定,其起源至少应在三代的夏以前 。桀、纣因其暴虐而被谥桀、纣;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 。”这就是卫国的孔圉被谥以“文”的原因 。谥法的精神是公正,其善恶评定不让帝王,不避将相 。但一般的老百姓是无资格受谥的 。父母对于子女都是有功的,都是应该肯定的 。于是大家都用“考妣”称已故父母,“考妣”也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通谥 。“考妣”由原来的指称父母,转而指称已故父母,其词使用范围的转移始于何时已无从考据了 。有时在乡间的墓碑上,可以看到很多“显考”、“显妣”的刻文 。“显”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 。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普通父母与国家谈不上立功,一般也没有什么著述,立言就更谈不上 。于是大家从“德”上做文章 。“显考”、“ 显妣”就是说已故父、母德行显著,令名远播 。这溢美的颂词,我总疑心其始现在功利唯上的现代 。“考、妣”作为通谥,从家庭的角度肯定了父母的一生,更重要得是,这一通谥还责成已为父母,或将为父母的子女,如何来尽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将“先考”、“先妣”改为“显考”、“显妣”,模糊了“考妣”的文化内涵,丧失了其礼教精神,一字之差,相去甚远 。孔子当年曾叹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有些东西我看还是不改的好 。历史记载(1).古代称高祖 。《礼记·祭法》:“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 孔颖达疏:“曰显考庙者,高祖也 。显,明 。高祖居四庙最上,故以高祖目之 。”(2).对已故父亲的美称 。《书·康诰》:“惟乃丕显考 文王 ,克明德慎罚 。” 曹植《责躬诗》:“于穆显考,时惟武皇 。” 曹植《王仲宣诔》:“伊君显考,弈叶佐时 。” 李周翰 注:“考,父也 。”明 袁可立《明故乡进士山东费县知县张家瑞行状附志铭》:“明故乡进士任山东费县知县显考张公,配孺人唐氏、焦氏、崔氏 。” 清 徐乾学《读礼通考·神主》:“古人于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 元 大德 朝始诏改皇为显,以士庶不得称皇也 。不知皇之取义,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义 。”附:祖宗十八辈,上下九辈的称呼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从小到大分别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自己)、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尔雅·释亲》:“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尔雅·释亲》: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礽孙,礽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远祖:远祖、太高、太尊、先、祖先、先君、先人、祖考等,皆可称远祖 。始祖:始祖、鼻祖,皆可称始祖 。高祖:曾祖的父亲 。高祖、高祖王父、显考、长祖、高门等,皆可称高祖 。高祖母:曾祖之母,亦可称高祖王母 。曾祖:祖父的父亲 。曾祖、曾祖王父、曾祖父、皇考、府君、太翁、次长祖、曾翁、曾门、曾大父、曾父、曾太公、大王父、王大父等,皆可称曾祖 。曾祖母:祖父之母,亦可称曾祖王母 。(曾祖的兄弟及兄弟之妻,称“族曾王父”“族曾祖父”,“族曾王母”“族曾祖母”)祖父:父亲的父亲 。祖父、王父、大王父、祖王父、大父、祖君、祖翁、公、太公等,皆可称祖父 。对人称其祖父曰“家公” 。称人之祖曰“尊祖父” 。称已故祖父曰“亡祖”“亡考”“皇祖考”“府君”“先祖”“先子”“先亡丈人”等 。称人之已故祖父曰“大门中” 。(祖父的兄弟称“从祖祖父”“从祖世父”“从祖叔父”“从祖王父”“伯翁”“叔翁”)祖母:父亲的母亲 。祖母、王母、大母、太母、祖婆等,皆可称祖母 。称人祖母曰“尊祖母” 。称已故祖母曰“皇祖妣” 。祖父之妾称“季祖母”“妾祖姑” 。从祖祖父之妻称“从祖祖母”“从祖世母”“从祖叔母”“从祖王母”“从祖母”“季祖母”“伯祖妣”等 。中国人“三姑六舅”,对本祖一脉上下或亲戚关系称谓有严格的规定,在现实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上下差7代的晚辈不知道如何称呼比自己大8辈的长辈,出现令人难堪的场面 。现在依据中国《汉语大辞典》、东汉的《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考证,才确定了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辈”的称呼 。附:《尔雅·释亲》:01 父为考,母为妣 。02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03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04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05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06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07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08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09 父之姊妹为姑 。10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 。11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 。12 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13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 。14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15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 。16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 。17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 。18 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 。19 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 。20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 。21 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 。22 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 。23 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 。24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25 父之妾为庶母 。26 祖,王父也 。27 晜,兄也 。──宗族28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29 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 。30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 。31 母之姊妹为从母 。32 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 。──母党33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34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 。35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36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37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38 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39 女子子之子为外孙 。40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 。41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42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妻党43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44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45 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妹为女妹 。46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 。47 女子子之夫为壻,壻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48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 。49 妇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50 两壻相谓为亚 。51 妇之党为婚兄弟,壻之党为姻兄弟 。52 嫔,妇也 。53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婚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