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心理学法则能让你“看透生活”?

1 蔡格尼克效应
为什么脑海里会有循环不断的歌声?
“啊, 你存在, 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 我的心里, 我的歌声里.....”
有时候是不是脑海中总有首歌, 挥之不去?….不停的唱….不停的唱……
心理学认为, 这是因为大脑倾向于思考尚未解决的事情 。 想想这首歌的结尾, 会让你的大脑结束这个死循环 。
接下来, 请你试画一个圆圈, 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 请你这时候再看它一眼, 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 。
这是心理学上的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由德国心理学Β.Β.蔡格尼克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记忆效应 。
指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而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 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 这同一动机便会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
蔡格尼克效应容易使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 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 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 做任何事都拖沓啰嗦, 时常半途而废, 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
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 增强不够的驱动力, 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 。
2 禁果效应
如何让ta对你的小心思感兴趣?
越是被禁止的东西, 人们反而越想要弄到手 。
这就是“禁果效应”(又常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
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受到了双方父母的严酷阻挠, 而这样的极力压迫反而使双方爱得更深 。 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 这便是“禁果效应” 。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 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 。
禁果效应”跟两种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关 。 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 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 。
3 叶克斯一多得森法则
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焦虑感?
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叶克斯一多得森法则, 它是心理学家叶克斯和多得森发现的 。
这个定律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 即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 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 。
焦虑症日渐成为都市人的“心病”,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度焦虑, 事倍功半;适度焦虑, 事半功倍 。 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
4 吊桥效应
你到底有没有一见钟情?
1974年, 心理学家达顿和艾朗做了一个著名的“吊桥实验” 。 实验中, 两组男士分别要通过两座桥, 一座是摇摇晃晃的吊桥, 一座是坚固的石桥 。 桥的另一边是一位漂亮的女助手 。 实验结束后, 女助手会给他们留下自己的电话, 表示若希望了解实验结果可以继续联系 。
结果18位过吊桥的男士中, 有八成和女助手事后通过电话;而16位过石桥的男士中, 只有2位和女助手联系过 。 事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那些和女助手通过电话的男士们果然以为自己当时产生了类似爱情的感觉, 想和女助手进一步发生点啥……
你的情绪体验, 更多取决于你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 而不一定来源于你的真实遭遇 。
吊桥效应, 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 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 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 很容易错把由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 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