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原文、作者( 二 )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 。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 。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 。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 。“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 。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 。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 。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 。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 。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 。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
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此诗为第三首 。
作者 【放言五首·其三原文、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