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症:新年KTV包房里最孤独的人?


失乐症:新年KTV包房里最孤独的人?

文章插图

铃儿响叮当, 圣诞加元旦, 连着两个周末, 都有热心人招呼大家去唱K吧?可惜……对于我们这些嗓子被天使吻过的人来说, 他们简直比圣诞老人还老套!这么多年了, 他们怎么还要唱K?怎么还能越唱越好?我们怎么还是五音不全, 唱个歌就像杂技表演?
失乐症:新年KTV包房里最孤独的人?

文章插图

(五音不全的名侦探柯南在宠溺的弹幕丛中唱K, 图片截自B站)
我们没有柯南那么坚强的脸 。 作为一个多年在KTV包房的死角默默玩手机, 只在酒喝高的大合唱中仰面微笑的孤独者, 也许你早就听说过失乐症(amusia), 并骄傲地把自己划入了这被神眷顾过的少数神经病?
然而, 真的患上失乐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那可不是“我生来唱歌就跑调”这么简单, 有些倒是离奇到近乎诡异 。
读完下面的病情陈述, 你若入坑, 不必难过, 有大把拉风的伟人与你同病相怜 。
若没入坑, 也许你不再会叶公好龙, 转而像声乐班的广告商那样宽慰自己:肯定只是缺乏足够训练吧?如果把耳朵的辨音、发声的控制、对歌曲的记忆都练好, 唱个K有什么难?
然而, 即使真的都练好, 你没准还是唱歌跑调 。
所以, 我们到底是为什么五音不全呢?失乐症=“我生来唱歌就跑调”?
在光荣地自封为失乐症患者之前, 我们得明确音乐认知神经科学意义上的失乐症到底是什么 。
宽泛定义很简单:失乐是丧失了对音乐的正常认知功能 。
严格分类比较复杂 。 我们应该都没中过风或者撞坏头, 就不必混同于那些后天脑损伤造成的可怜病例了(比如1870年有位德国音乐家右脑受伤后, 能用提琴拉出听到的旋律, 但用钢琴硬是弹不出) 。
无脑损伤史、其它认知功能(包括对环境音和说话声)无恙的人也会失乐, 此为先天失乐症(congenital amusia)患者, 约占总人口4%, 不算少 。
有哪些症状呢?这有点像“天生的盲人做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除非亲患, 否则不易设想 。
我们先来看看认知对象:音乐 。 简化地说, 其最基本元素包括:
音高(“哆”、“来”、“咪”)、节奏(“呛呛起呛起”)、音色(长笛声或鲸鱼的歌声)等 。
它们组合起来构成:
音程:两个音的音高关系, 有的音程协和, 听起来悦耳(“哆”和“嗦”一起), 有的不协和, 听起来刺耳(“咪”和“发”一起) 。
旋律:不同音高的音按照节奏有组织地出现(“登登等登, 凳登等灯”), 很多旋律都围绕着一个主要的音呈现出稳定的调 。
在一般社会条件下成长的正常人, 能听出两个音高、节奏、音色、旋律是否相同, 音程是否协和, 以及某个音高对于一个旋律或调是否协和(在没在调上) 。
就节奏而言, 连鹦鹉或海豚之类有语音学习能力的动物都能按拍子点头哈腰地跳上一段 。
失乐症:新年KTV包房里最孤独的人?

文章插图

       (生性热情的那只鹦鹉按对面主人吉他的节奏大肆甩头, 图片截自微博)

而先天失乐症患者, 即使受过长年训练, 在认知这些音乐元素时, 还是会出毛病, 比如:
失音高:临近的音高基本听起来都一样 。
失节奏/ 节拍聋(beat deafness):听不出节奏 。 有趣的是, 若无音乐, 只剩节奏(比如节拍器), 有的患者也能找到拍子 。 换句话说, 她会跳踢踏舞, 能做广播体操, 可以喊着劳动号子抡大镐, 但每当音乐响起, 就是一脸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