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不可盲目“冻”

“春捂秋冻”是长辈们经常念叨的话 , 虽然它仅仅是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 , 但是它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我们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 , 9-11月称为秋季 。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春季高于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 。这说明: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 , 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 。另外 , 春季是回暖期 , 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 , 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 , 进入室内 , 就比较凉爽了 。秋季则正好相反 , 是一个降温的季节 , 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 , 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 。
因此 , 如果春季不“捂” , 遇热就脱棉衣 , 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 。秋季“不冷” , 一觉得冷就加衣服 , 也同样不适应室内的温度;而且秋季刚开始转冷 , 冬季的气温会更低 , 所以 , 适当地少穿点衣服 , 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 , 对过好冬季也有帮助 。
那么 , 从养生的角度来讲 , “春捂秋冻”有什么好处呢?
“一场秋雨一场寒” , 秋风肃杀 , 天气渐凉 , 这时加强防寒锻炼 , 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 , 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 , 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 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呼吸道疾病 。此外 , 冬天往往诱发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风湿病等 , 秋天接受秋冻锻炼 , 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
特别对儿童而言 , 秋冻不仅可锻炼孩子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 , 还能提高其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 , 促进血液循环 , 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 , 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 。
“秋冻”可能伤身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 , 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 。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 , 周围血管阻力增大 , 导致血压升高 , 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 , 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 , 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 , 引起偏瘫 , 危及生命 。
所以 , 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 , 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秋冻 , 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 , 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 , 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 。那些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和那些长期病号、弱不禁风的人则是不宜“秋冻”的 。此外有支气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 。因为这种人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