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还须活火烹

茶之功用 , 仍恃水之热力 。 纵有名茶、甘泉 , 若煮之不得其宜 , 虽佳弗佳也 。 所以有茶虽水策22 , 火候贵精讨之说 。 陆羽《茶经·六之饮》早就说:茶有九难……八日煮 。 蔡襄在《茶录》中也说:候汤最难 。
【活水还须活火烹】 候汤 , 是指火候和定汤两个方面 。 火候 , 是指煮水的火力;定汤 , 则是对泡茶用水温度的定夺 。 苏东坡说:活水还须活火烹 。 煮水要用活火 , 就如炭火而有焰的 。 为何要用活火?许次纾《茶疏》说:火必以坚木炭为上 , 然木性未尽 , 沿有余烟 , 烟气入汤 , 汤必无用 , 故先烧令红 , 去其余烟 , 兼取性力猛炽 , 水乃易沸 。 同时要炉火通红 , 茶铫始上 , 扇法的轻重徐疾 , 亦得有板有眼 。 此叫君子观火 , 有要有伦 , 得心应手 , 存乎其人 。 如今木炭不易得 , 且嫌不方便 , 宜用酒精 , 火焰炽 , 又卫生便捷 。
定汤 , 是泡茶中殊为关键的一着 。 茶之殿最 , 待汤建勋 。 一杯茶的好坏优劣 , 最后决定于此 。 清诗人袁枚 , 还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 , 于饮茶也十分道地 。 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中详细叙述了定汤之术 。 他说:烹时用武火 , 用穿心罐一滚便泡 , 滚久则水味变矣 , 停滚再泡则叶浮矣 。 一泡便饮 , 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 , 此中消息 , 间不容发也 。 随园老人认为 , 定汤一举须精心掌握 , 此间不容人中有一发一丝的差距 。 他还说了这样一件事:一天 , 裴中丞过随园 , 袁枚亲自煮水定汤招待他品茶 , 第二天裴逢人便说:我昨天过随园 , 才真正吃到了一杯好茶 。 其实 , 并非士大夫们没有好茶 , 而是他们烹煮不得其法 。
茶叶科技部门作过试验 , 泡茶用水的温度 , 对茶汤的滋味、香气和内含物的浸出 , 关系很大 。 同样用3克茶叶 , 加150毫升水冲泡 , 都是浸泡5分钟 , 由于水温不同 , 茶汤中溶解的咖啡碱、多酚类、氨基酸等都有很大差别 。 在沸滚水和60°C多度低温开水中的溶解量几乎相差一倍 。 茶叶的内含物不能充分溶解发挥 , 滋味香气当然就差 。 然而水煮沸过头了也不好 , 古人称作水老 。 大寿鼎沸 , 旋至无声 , 是为过是,则汤老而香散 , 不堪用 。 从科学道理来说 , 因为溶解于水中的空气全被驱散掉了 , 水失去了刺激性 , 没有原来的鲜味了 。
泡茶水温的掌握 , 应根据茶叶的老嫩程度 , 不能一概而论 。 一般中档茶叶应用沸水 , 开后立即冲泡;高档名茶 , 水温宜低些 , 可在水沸后 , 先倒入热水瓶中 , 再行冲泡 , 或者先冲开水入杯 , 再投入茶叶;泡乌龙茶则要先用热水洗泡杯壶 , 使杯壶加热 , 放入茶叶后即冲现滚开水 , 再加盖后用沸水淋壶 , 这样才能味浓而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