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茶具精品鉴赏

唐釉下彩执壶

下 茶具精品鉴赏

文章插图

这件釉下彩执壶,出土于1975年湖南省望城县长沙窑址,属晚唐至五代制品 。 现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 长沙窑釉下彩执壶,高21.7厘米,口径8.0厘米,为灰白色胎,青黄色釉,撇口,矮颈,椭圆形腹,平底,低圈足;腹的一侧有管状短流,与此相对的一另一侧有长曲形把手;壶身通体彩绘,用褐绿相间的联珠纹组合成重叠山峦图案,画面显得洒脱奇特,颇有变化 。 整件作品,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使人有拙朴其外,秀慧蕴内之感 。 长沙窑产品以茶具、酒具等饮食器具为主 。 釉下彩绘,是长沙窑的首创,它突破了以往茶具的单一釉色,又为以后茶具釉下彩的发展开了先河 。 长沙窑釉下彩执壶,在茶具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 唐代壶的造型之多,长沙窑是首屈一指的 。
唐金银丝结条笼
下 茶具精品鉴赏

文章插图

为唐懿宗李漼公元860-874年)时供宫廷使用的茶具之一 。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封存于陕西法门寺地宫,历时1100余年 。 为唐、宋及及其以前特有的贮茶器具,用于烘烤饼茶,以利煎茶之前将烤过的饼茶碾成细末 。
金银丝结条笼呈椭圆筒形,通高150厘米,145厘米,宽10.5厘米 。 笼子由盖、笼体和足组成,整体用金、银丝编织而成 。 盖面隆起,盖的顶端装饰塔状丝织物 。 盖的面与沿的棱线,用金线织成小圈,连珠一周 。 盖沿和笼体上沿均为复层银片,成子母嵌接 。 笼体的下沿边有四个盘圆圈足 。 每个足,饰成狮头形,足与笼体相接 。 提梁以银丝织为复层,宽0.5厘米,厚约0.2厘米,长20.0厘米,编织于椭圆形长径两侧的笼体外缘 。 盖与提梁之间,用银链相连 。 整个笼子,通体剔透,工艺精巧,是罕见的茶具珍品 。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民间28种专用茶具中,并未提及茶笼,表明在民间,乃至僧侣、墨客饮茶,对于贮茶、炙茶器具还不甚讲究 。 而唐金银丝结条笼的出土,为研究中国茶具的发展,尤其是贮茶器具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
唐鎏金壶门座茶碾
下 茶具精品鉴赏

文章插图

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系列茶具之一 。 根据同时出土的地宫藏宝《物账碑》记载:"茶碾子"为"新恩赐物",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封入地宫,因唐时人们饮的是饼茶,煎茶前先得将饼茶碾成末,方可煎煮 。 茶碾用于煎茶碾茶用 。
这件茶碾,由碾槽、辖板、槽身,以及与其配套的碾轮(轴)组成 。 除碾轮外,其余三者合一,钣金成型,纹饰鎏金 。 整体呈长方形,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 。 碾槽深34厘米,为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与槽座焊接 。 槽口可平插辖板,辖板为长方形,长20.7厘米,宽3.0厘米 。 槽身两侧各饰一只鸿雁及流动纹 。 槽座整体呈"Ⅱ"形,碾槽嵌于中间 。 座壁有缕空壶门,壶门间錾饰流动奔马 。 与之配套的碾轴由执手和圆轮组成,显得小巧别致 。 执手长220厘米,中间粗,两端细,横穿圆轮中间,以便用手来回滚动圆轮 。 圆轮直径为90厘米,中间厚,四周薄,边缘有齿口,便于碾碎茶叶 。
鎏金壶门座茶碾,为唐僖宗御用之物,所以,显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 。 这件茶碾一改当时民间茶碾造型的正方体为长方体,更适应碾茶之需 。 而茶碾加盖,也更符合卫生要求,这也许是宫廷茶具与众不同之处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