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茶,毛尖新茶( 二 )


爱北山 。 岩下维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 。 3失题 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 君合前身老玉川 。 石枕月侵蕉叶梦, 竹炉风软落花烟 。 点来直是窥三味, 心后能翻赋百篇 。 欲笑当年醉乡子, 一生虚掷杖头钱 。 4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 一壶得真趣 。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 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 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第二节 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石蕴玉而山晖, 水含驻而川媚 。 ”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 如石蕴玉, 如水含珠 。 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 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 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 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 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 。 “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 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 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 。 讲到“无”, 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 。 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 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 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 他写道: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 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 。 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弘薄荷叶泡茶 忍认为, “会能了悟了” 。 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 。 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 诸法无我, 涅磐寂静”的真理 。 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 有花有月有楼台 。 ”茶学界普遍认为, 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 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 。 “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 。 “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 要抛弃一切烦恼, 灭绝一切妄念, 存无杂之心 。 有了“直心”, 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 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 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 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 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 。 “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 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 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 不浮不躁, 不卑不亢, 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 四、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 【佛教与茶,毛尖新茶】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 。 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 中国有没有佛法 。 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 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 又问:我实在不领会, 请大师指点 。 ”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 。 ”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 不依大摩来否而变, 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应该着眼自身, 着眼现实, 而不管他大摩来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