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关于紫砂的专业术语有很多:譬如吸水率、烧结度、泥片镶接、流、矩车、肌理效果等等 , 纷繁复杂 , 稍微整理了解了解01、茶山: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 茶壶长期使用 , 吸附在壶内的茶迹 , 人们通常称之为茶山
02、陈腐:亦称之为“养土” , 是紫砂泥料 最后的一道加工工序 , 将调配练制好的泥料用陶缸装好 , 置于阴湿处 , 让期腐酿陈化
03、陈腐期:即从将调配好、练制好的泥料放置阴湿处陈腐开始存放的时间 , 称为陈腐期 。 就如地下酒窖的陈年好酒一样 , 相对陈腐期越长 , 制出的壶就越光润古雅 。 陈腐期最短也要达到三个月以上
【术语 · 紫砂壶名词解释】04、包浆:茶壶经长年使用之后 , 在壶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而又特别的光泽 , 这种光泽内敛、深稳
05、太阳线:在紫砂壶内的底部 , 表面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 , 如太阳光芒线的泥痕 , 称之为“太阳线”
06、推墙刮底:紫砂壶成型过程中 , 壶内壁出现凹凸不平时 , 为了使表面光滑平 整 , 工手们使用工具去进行整理 , 这就是“推墙刮底” , 模具壶最常用此方法
07、风化:开采的矿料经过露天堆放 , 接受自然界的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崩裂瓦解 , 使原来密实的块状变化成松散的颗粒 , 质地由坚硬的石质结构演变为酥软的土质结构 , 这个过程称为“风化”
08、生料:用开采出来的矿料常称“生料”
09、熟料:经过至少三个月以上充分风化后的矿料便为“熟料”
10、目数:紫砂矿料开采后 , 经风化、除杂质、粉碎 , 使用筛过滤后泥料的粗细 , 称为目数 。 此过程亦叫过目 。 目数也有历史 , 宋朝中期26目-35目;清朝早期35 目;清朝中期为55目-60目;(由于1957前 一直采用手工练制法 , 故目数较低 , 紫砂 的通透性能更好 , 颗粒更粗 , 质感更强 , 这也是辨别老壶的标准之一)1958年开始出现机械过目 , 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 , 1959年至今常用的有雷蒙粉碎机 , 以风力控制目数 , 机器粉碎的目数可高达140目-180目 。 如今制作的紫砂壶 , 采用不同的 泥料练制方法 , 基本目数控制在60目左右 , 以60目为基准 , 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 , 反之则越粗
11、紫砂原矿:很多紫砂艺人在推介自己作品时 , 夸大选用“紫砂原矿” 。 事实上 , 紫砂即原矿 , 破碎摧毁成泥 , 平常见到的紫砂壶所用原料都是紫砂矿石加工出来的 , 俗称“练泥”
12、手制:这个词儿此前没有使用在紫砂 壶成型方法上 , 如今很多紫砂艺人和一些壶商通过“手制”的说法来表明自己所兜售的紫砂壶采用纯手工成型 , 甚至在平常商品壶的底部以刀代笔记实“某某某手制”字样 , 这个做法有点儿滑稽 。 紫砂壶成型方法比较特别 , 离不开紫砂艺人的双手 , 借助石膏模具成型也需要双手精心修坯
推荐阅读
- 民间收藏:精品紫砂壶
- 解析紫砂壶坯体“发霉”现象
- 紫砂壶的鉴别
- 挑选紫砂壶需要注意的事项
- 紫砂新壶的保养
- 紫砂壶保养常识
- 看准紫砂壶风格可鉴定紫砂老壶
- 纯手工壶与机器壶的区别
- 选择紫砂壶的七要素
- 从养紫砂壶中感受这一刻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