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那茶未不就没有去处了吗?这又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唐代的《宫乐图》, 宫女十余人围一方矮的几(茶床)案, 中有一盆, 盆中无疑为茶汤 。 那么, 何以出现在盆中点茶的情形呢?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人多, 一盏点一次不大方便, 而盆中点茶不仅易于热量的消散, 免受遭烧汤之苦 。 且一瓶之水加上适量茶未也可以满足十余人的品尝 。 二是在盆中点茶与碗中点茶原理一致, 并不改变茶汤的审美和品味 。 若《撵茶图》反映了宋代茶道, 那么《宫乐图》反映的应是唐宫中的点茶情况 。 五 唐代冯贽在《记事珠》中云:“斗茶, 闽人谓之茗战”表明唐代点茶已存在, 只是由于语言不同, 福建人称茗战, 京镊周围的中原人则称斗茶, 其反映的都是点茶道 。 六 浅析《斗茶图》明顾炳的《顾氏画谱》里, 有一幅人物画《斗茶图》, 系唐阎立本画之摹本 。 画面上共有六人, 唐代平民装束, 精神豪爽, 分为两组, 第一组三人中的两人正在品饮:一人正在平端小茶碗闭目闻香、细吸, 全神贯注;另一人已快喝完茶——碗底倾斜向上 。 第三个人正在擦碗 。 第二组三人, 其中一人左手持碗向怀内曲捧, 右手提瓶点汤, 另一人正将带提手、大长流的铜壶放于炭炉之上, 第三人提大壶、茶具, 专司器具和斗茶用水 。 从其上内容看, 第一组已点好茶了, 先让第二组人品尝后现轮到第二组人点茶, 第二组已点好两碗, 现正在点最后一碗茶 。 大约在这最后一碗茶让第一组中间洗碗的喝完以后, 就开始评论分辨其茶艺高下, 茶汤优次了 。 这是一幅生动的写实画, 其接近于白描, 取其一个截面, 就取点最后一碗茶的时候的动态, 因为这是, 两家茶到底怎么样, 他们已心里基本已有数, 就看下边怎样应辩了 。 《斗茶图》取这一时候的情节, 表明作者对斗茶过程非常熟悉 。 若确为阎立孕妇能喝菊花茶吗本原作, 那至少说明在初唐时, 斗茶已兴起于民间了 。 即使这是一个特殊情况, 也表明点茶与煎煮是并行的, 只不过陆羽等人更喜欢煎煮茶法而已, 《茶经》已记载了“乃斫、乃熬、乃杨、乃舂, 贮于瓶缶之中, 以汤沃焉, 谓之庵茶 。 ”这大约说的就是点茶的原始形式 。 七 法门寺秘瓷高圈足碗法门寺出土了系列金银茶具外, 还出土了琉璃茶托、茶碗, 这些为茶具无疑, 但就地宫出土的五瓣葵口高圈足秘色瓷碗而言, 人们莫衷一是, 且大都排斥了作为茶器的可能性了 。 固然, 口径超过21公分, 通高(带足)超过14公分的秘瓷碗, 怎么能让皇帝老儿端着去喝茶呢? 但是发表于《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总第七辑上元代壁画墓茶道图给人带来新的启迪, 画中四人均为女性 。 其中三人站立于茶案边, 另一人正跪于案前的炭炉前边正在加炭烧火 。 站立三人中其右边一个正双手捧带托的茶盏, 侍立等侯 。 穿红衣服的女侍人, 中间一人双手执汤瓶, 注水, 左边穿绿服的人左手捧绿·青色碗, 右手握双筷正在搅拌茶汤使之呈胶质状 。 这确实是一幅点茶道的真实画图 。 其中的点茶碗与地宫出土的高圈足碗大小很相似 。 如此, 地宫高圈足碗作为点茶器又何妨呢? 八 再言《十六汤品》《十六汤品》原稿佚失, 内容见载于《清异录·茗芬部》 。 如将其内文归结为游戏性文字大约是不确的, 将其内容细细推敲, 不难看出其对点茶道的见解是相当深刻的 。 从用柴、用器、火侯、汤侯以及茶水比例都作了很精当的解释, 如他将水汤火侯不够, 不能冲发茶力比喻为婴儿干不了大人的活, 把点茶动作不熟练、胳膊颤抖比作人的脉搏不齐称为断脉汤……《十六汤品》作者苏□, 唐、宋史无载 。 很多人以为系宋初作品而非唐, 即便这样, 宋初就有这样深刻的见解, 诚为点茶道大兴后的历史反映 。 也说明点茶道的兴起远早于宋代了, 至少在晚唐已很盛行 。 九 点茶器的出土一定的茶道形式, 还决定了一定的茶器及其搭配 。 陆羽煎煮茶道要用鍑(锅、挡、姚)煮水、煮茶, 点茶道则直接用汤瓶冲注茶粉 。 这两种茶道的最大区别是在于锅与瓶的不同用法, 因而不同的茶器也反映不同的茶道形式 。 就开个茶馆需要多少钱茶瓶来说, 出土物的确不算太少;但明确知为唐代点茶器的是在西安出土的唐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的绿瓷茶瓶, 瓶底墨书:“老□家茶社瓶, 七月一日买壹 。 ”1957年一1959年间在湖南长沙铜官窑发现了271件壶, 其造型与西安出土茶瓶相似, 而且其均为釉下彩装饰, 可以肯定, 其大都可视为汤瓶 。 晚唐水邱氏(卒于公元901年)墓出土的一套白釉瓷器当系一套茶器 。 白釉连托把杯, 杯高4厘米, 托高4厘米 。 把杯口缘外翻, 矮圈足, 胎壁薄匀, 釉色洁白细润 。 杯一侧有如意形压手和圆环形柄 。 圆足上包镶金银扣, 底刻“新官”二字, 碗托盘, 有高出托面2厘米的托座, 下有外撒圈足 。 盘口, 托沿, 圈足均镶5银口, 底刻“新官”二字 。 此必属点茶道所用器具无疑 。 同墓出土的白釉瓜棱形执壶, 通高15.5厘米, 撒口、束颈, 瓜棱形腹, 肩部八棱形短流, 扁条形柄, 附盖 。 流口和盖级银金银口, 柄上留有银环, 表明柄、盖以系链相系, 底部刻一“官”字 。 同时出土的还有白釉海棠式杯, 底刻“官”字 。 执壶当与托盏配套使用, 用之以点注茶汤 。 海棠形杯大约是装放茶点的器皿 。 另外, 黄家堡属于唐京畿之地, 靠近唐都长安, 唐代很多文人墨客将其划归古鼎州, 也是唐代茶具制造的一大主要窑口, 陆羽将其出产茶碗仅次于越瓷排列, 说明其所生产茶碗在唐代有一定影响 。 这里出土了多种多样晚唐的执壶, 与老□家茶瓶类似者多, 很可能与此瓶为一个窑口 。 其中很多可视为点茶道的执壶(汤瓶) 。 唐代斗笠形茶盏在这里也多有发现, 很多当是与执壶配套使用的点茶器 。 各地执壶的大量出现, 是点茶道大兴的标志 。
推荐阅读
- 关于茶道,昆仑雪菊
-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老舍茶馆官网
- 喝茶可以明目,茶道术语
- 好茶当需好器沏
- 论实力来说,中南大学是不是一所名牌大学?
- 【茶美】酒路与茶道,绞股蓝的作用
- 茶道中的倒茶礼仪,麦冬茶
- 历史考证-日本茶道起源于杭州景山,金盏菊的功效
- 炒茶道的意义,金花茶种植
- 谁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并著述了什么经 谁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并著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