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喝茶的方式
中国喝茶历史最早 , 陆羽 《茶经》 云:“茶之为饮 , 发乎神农氏 , 闻于鲁周公” 。 早在神农时期 , 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 , 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 。
【喝茶的方式,连赞茶叶】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 , 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 。 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 , 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春秋以前 , 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 。
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 , 久而久之 , 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 。 该阶段 , 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 , 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 。 即鲜叶洗净后 , 置陶罐中加水煮熟 , 连汤带叶服用 。 煎煮而成的茶 , 虽苦涩 , 然而滋味浓郁 , 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 , 日久 , 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 , 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 然而 , 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 , 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 。 即以茶当菜 , 煮作羹饮 。 茶叶煮熟后 , 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 。 此时 , 用茶的目的 , 一是增加营养 , 一是作为食物解毒 。 《晏子春秋》 记载 , “晏子相景公 , 食脱粟之饭 , 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尔雅》 中 , “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
《桐君录》 等古籍中 , 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 。 此时 , 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 , 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 , 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 秦汉时期 , 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 。 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 , 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 , 饮用时 , 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 , 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 。 茶叶枕头的好处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 , 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 另 , 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 , 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 。 西汉时 , 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 王褒 《童约》 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
三国时期 , 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 , 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 , 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 《三国志 . 吴志》 ) , 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 。 到了两晋、南北朝 , 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 隋唐时 , 茶叶多加工成饼茶 。 饮用时 , 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 随着茶事的兴旺 , 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 , 涌现了许多名茶 , 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 。 尤其到了唐代 , 饮茶蔚然成风 , 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 。 此时 , 为改善茶叶苦涩味 , 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 。 此外 , 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 , 论茶之专著已出现 。 陆羽 《茶经》 三篇 , 备言茶事 , 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 。 此时 , 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 , 逐渐形成了茶道 。 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 , 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 在宋代 , 制茶方法出现改变 , 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 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 , 饮用时碾碎 , 加调味品烹煮 , 也有玫瑰花茶的功效与禁忌不加的 。 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 , 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 , 调味品逐渐减少 。 同时 , 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 , 且不断增多 , 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 。 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 , 传统的烹饮习惯 , 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 , 出现了巨大变更 。 明代后 , 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 , 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 , 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 。 茶叶冲以开水 , 然后细品缓啜 , 清正、袭人的茶香 , 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 , 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
推荐阅读
- 冲泡铁观音注意事项,隔夜茶水
- 葡萄的正确保存方法
- 什么是香水的前调、中调、基调
- 为什么脸一敷面膜就过敏
- 适合女学生梳的发型
- 抹茶双色奶香雪糕的做法
- 彩纸手工制作花朵的方法
- 苏州春季旅游攻略_春季苏州哪儿的景色好
- 怎么做啤酒土豆鸭?
- 甘肃酸辣里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