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红印茶体系介绍,七子饼茶( 二 )


第一 , 生产是机械生产 , 产量必然更大 。 新中国成立被唐庆阳接管时 , 生产设备被盗 , 生产环境恶劣 , 但还不如佛海茶厂时代的生产环境 。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 佛海茶厂时代的产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
第二 , 佛海茶厂时代是一个与私人茶商争夺利润的时代 。 不仅有白创办的南螺山茶厂 , 还有民营企业生产 。 因此 , 在原料的竞争中 , 范老师采用了茶场的统一分配
3.佛海实验茶厂投产前 , 还向私人茶商购买紧实茶和圆茶 。 因此 , 佛海茶厂虽然在1941年正式建立生产 , 但在1940年 , 佛海茶厂也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向外界销售茶叶产品 。 此后 , 佛海茶厂这种买成品卖成品以弥补产量不足的策略被反复使用 。 因此 , 如果红印是佛海茶厂时代生产的 , (据文献《佛海茶庄发展史略》记载 , 1940年佛海实验茶厂斥巨资高价收购了3.5万多吨次紧茶和7000多吨圆茶 , 创造了佛海最高产量) 。
如果说红印产生于佛海茶厂时代 , 那么更早时期产生的红印圆茶就是一级红印和早期红印(大字红印) 。 基本上一级红印分为前期和后期 , 而前期红印制作时间较长 , 配茶风格变化较大 。 可见 , 前几年不稳定的生产环境影响了一级红印 。 据香港老茶馆老板介绍 , 一等红印章是根据蓝宋(七十五岁)的配方制作的 。 所以茶叶的搭配风格相对稳定 , 采用了增发芽的方法 , 所以茶叶品质远比普通的红印章更有活力 , 兰花香味浓郁 , 富有韵味 。 从一级红印喝蓝标的体验来看 , 风格很接近 , 但一级红印的茶韵更浑厚 。
因此 , 早期红印圆茶和A级红印圆茶的年份可以推断为1940年至1950年(其中 , 仍有必要
扣一九四二至四四年停产)且1947至1950年依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 , 受战争后百业萧条的影响 , 生产量大是十分低潮的 , 故推断大多数的早期红印为1940年至1947年左右的产品 。 年份的推断至此应该相去不远矣 。
勐海茶厂时代(1951年至1957年)
1951年风庆茶厂的创始人 , 唐庆阳先生于同年为勐海茶厂正式复产 , 基本上复产的原因不外有二:
一、紧茶的供应对西藏民具有必要性 , 基于此等考量 , 边销茶品为工作重点 , 其后共和国政府甚至对边销之价格进行控制并补贴运费等措施 , 由此可知藏销紧茶除了是藏民之必须品外尚有联系藏民情感的重要作用 。
二、普洱茶在云南便为主要之经济农业 , 且亦为提升农民生活素质的方式 , 亦为战后恢复民生工作之一 , 同时 , 香港向有大量之需求并可向陈欧及苏联进行互惠的贸易 , 故恢复展生及维持销藏是复产之主因 , 外销与否 , 我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 , 并未有急迫的正当性 。 我听说在香港早期的茶楼老板之间有左派右派之争 , 据说在50年代只有左派的老板能买到茶品 , 亦可为上述论点提供参照 。
此时的勐海茶厂 , 经营的结构、环境与佛海茶厂时代有明显的不同 , 我们可以分点细述:
一、生产型态 , 已经转为计划经济 , 由省茶司统筹茶菁的生产 , 及各省之间的成品及原料之调拨 , 销售由省茶司统筹 , 生产则由各茶厂负责 , 产销由此分立 。
二、由于战乱的因素 , 生产的机器设备均遭盗卖殆尽 , 故生产方式由机械生产转为人工生产 , 产量下降是想见的结果 。
三、由于生产量下降的因素 , 故复产初期的产品有一部份采用成品收购的方式 , 委由民间代工 , 故在一九五六年之前 , 虽然是建国初期 , 私人商号仍然与国营厂并立 , 主要还是受到生产量不足的影响并藏销茶的紧茶是稳定西藏的重要政策 , 我想这也是私人商号会在社会主义人民政府成立之后 , 尚能存在一般时期的主要因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