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喝普洱茶( 三 )


更显得滑稽的是 , 云南省目前已经有正式注册的普洱茶加工厂近8000家 。 省人大农业工作委员会的潘政扬主任告诉采访人员 , 至今尚没有一家厂商因为被云南省质检部门查出农残超标而被公开处罚过 。 倒是在外地 , 云南出产的某些品牌的普洱茶因为被国家工商总局等单位抽查不合格被公布 。
大鳄通吃的市场
茶农们很少能从自己生产的茶叶上赚钱 。 他们只好替外地茶老板加工茶叶 。 他们在自家的仓库里堆了成吨的外地茶叶 , 将它们加工成茶饼 , 再贴上“六大茶山”、“古树乔木”一类的牌子 。
邹家驹先生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 , 扶持、发展小规模作坊和家族企业 , 其实对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 。
云南有很好的基础可以发展小作坊、小企业群落 。 比如勐腊县的象明彝族乡 , 是古普洱茶盛产重地之一 , 历史上是倚邦土司领地 , 属车里(今景洪)管辖 , 1958年建象明区 。 其辖区内有倚邦、曼庄、革登和莽枝四大茶山 , 很多家庭历史上都有制茶的经验 。 云南丰富的地理地貌使得一个山头和另一个山头的茶叶口味都不相同 , 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很多有品牌特色的小作坊 。
采访人员在易武、象明的一些茶农家里 , 品到了农家作坊自己采摘、按自己传统方法制作的普洱茶 。 没有那些复杂的加工器械 , 但每一片叶子都是山里自然生长的老茶树上摘下的 , 入喉纯洌 , 回韵甘润 。 一些茶农有这样的习惯 , 孩子每年过生日 , 就做一饼 , 压箱底保存 。 他们半开玩笑地说 , 给孩子读大学用 。 采访人员品过一块农家保存了8年的老树茶饼 , 从早上泡到晚上 , 汤色依然浓郁 , 确是极品 。
不过采访人员走访后奇怪地发现 , 这些茶农很少能从自己生产的茶叶上赚钱 。 目前 , 很多茶农业余时间都在替外地茶老板加工茶叶 , 这些茶农家里都有仓库 , 堆了成吨的茶叶 , 加工成茶饼 , 每公斤收5到10元的加工费 。 一些广东、福建、台湾的茶商 , 拉来大量的茶叶 , 再送来运好的包装纸 。 这些茶叶大多来自外地 , 包括老挝、越南 , 非但不是正宗大叶种茶 , 甚至不少质量很差 。 采访人员有一次要求泡些试试 , 茶农自己说:不要泡了 , 这些不好喝 。 但采访人员亲眼看见 , 这些茶叶被压成饼后被贴上了“六大茶山”、“古树乔木”一类的牌子 。 无疑 , 它们将被销往各地 。
采访人员询问这些茶农 , 这样不是砸了自己的牌子么?他们无奈地回答:“没办法 , 我们自己的茶 , 市场上卖不动啊!”这里有几个原因 , 一是原生态的大叶乔木茶产量比较低 , 采摘难度大 , 于是成本高 , 茶商愿意选便宜的茶叶来加工 , 使利润更厚;二是因为规模小 , 茶农无力进行市场宣传 , 也无力自己开拓销售渠道;再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投资门槛 , 不花上一大笔钱 , 再好的茶叶都没有上市许可证 。 就这样 , 那些外地茶商运来的茶叶反倒成了合格产品 。 茶农也没办法:“人家有门路 , 我们哪有钱去搞什么 QS认证啊?”
不仅茶农有这样的困惑 , 一些本地的茶老板也很为难 。 “古滇蛮茶厂”是象明最大的加工厂 , 2006年产量上千吨 。 老板卫成新2003年从供销社下海 , 开始专门作普洱茶生意 。 他很有市场头脑 , 生意发展迅速 。 然而 , 最近两年 , 他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品牌 , 给中茶公司作贴牌生产 。 他从外地运来茶叶 , 每吨给中茶公司交3万元商标使用费(采访人员后来了解到 , 这是比较低的 , 有些厂交4万多) , 自己只赚初级加工费 。 采访人员问卫老板 , 放弃自己的品牌不觉得可惜么?他承认 , 是很可惜 , “不过没办法 , 人家有钱打广告 , 好销啊 , 我们拼不过人家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