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进步

“现在的老师们上班都不喝茶了 , 你怎么不注意点呢?你这思想……”校长见后面有老师过来 , 瞪了我一眼 , 下面可能要说的“思想有问题”或是“这是资产阶级思想”什么的就没说出来 , 径直地走了 。 这是1978年暑假 , 我从工厂回中学上班没几天 , 早晨在学校楼道与校长相遇的一次谈话 , 至今记忆犹新 。 走进教研组 , 注意看各位老师面前的杯子 , 还真没有喝茶的痕迹 , 多数老师用的是玻璃杯 , 一水的“白水窦章”!好像是老师们是在向校长、还是什么人表明心迹 , 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 我一直也不想弄清?校长对我的谈话 , 心里不服?茶还是要喝的 , 只不过是改为偷着喝了!为喝茶每天早起第一个到教研组 , 打来开水先沏上茶 , 把茶缸子放在办公桌的橱门里 , 喝时“偷偷”端出 , 喝罢“偷偷”放入 。 校长的谈话也让我紧张过!有一次去买茶叶 , 时间是上世纪70 年代的后期 , 天津有名的几个茶叶店大都分布在劝业场一带 , 像“正兴德”、“泉祥鸿记”、“成兴”(后改名“广裕”) 。 因为从老一辈就在这里买茶叶 , 所以我多年来 , 也一直习惯了星期日去这些地方买茶叶 。 想到校长的告诫 , 我不得不“注意点”!在劝业场这繁华地方 , 很容易碰到熟人 , 这不 , 当我走近“正兴德”茶庄左顾右盼时 , 发现身后有女同事正朝我走来 , 真是怕什么有什么!赶紧头也不回地往前走 , 前面不远就是渤海大楼下面的“泉祥鸿记”茶庄了 , 可这时后面的女同事已经看到我 , 从后面赶过来和我说话 , 问我干什么去?我竟然不敢说去买茶叶 , 支吾着说 , 随便走走 。 就赶忙分手 , 又朝劝业场下面的“广裕”茶庄走去 。 为喝茶 , 从和平路跑到滨江道 , 还不得不说假话?其实当时的所谓喝茶 , 喝的是现在谁也不再喝的——“高末”?所谓“高末” , 就是过去茶庄 , 用杆秤约茶时 , 从秤盘子撒落在地上的各类扫地茶 , 加上筛茶筛下的碎茶屑的混合物 。 沏这样的茶 , 不能用现在流行的不论喝什么茶都要“洗” , 洗一次不行 , 还要洗两次 。 喝“高末”高就高在不用洗!喝这样的茶不麻烦 , 买五角钱的“高末”可以喝上半个月 。 早晨泡上 , 喝一天还不舍得倒掉!在中学如此这般地喝了一段时间的茶 , 80年代 , 就到大学工作了 。 大学的领导不管喝茶的事!宽松的教学环境 , 经济条件的改善 , 才使我又回到了“文革”前的喝茶水平 。 在天津平时喝的是茉莉花茶 , 到茶叶店买茶时 , 管茉莉花茶叫“小叶” , 进店说 , 来多少钱一斤的“小叶” , 要几两 。 如果你进店说 , 买几两茉莉花茶 , 卖茶叶的准多看你一眼 , 知道你不是本地人 。 而天津经商的人 , 则喜欢喝“大方” , 沏出来的茶的叶子比“小叶”的叶子大 , 叫“大方” , 可能是从形状上看 , 相对而言的吧?冬天喝点红茶 , 到了夏天就喝“龙井”、“碧螺春”等绿茶了 。 喝茶的品级 , 确比“文革”前好的多了 。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 , 我的一个台湾的学生 , 暑假请我到他的住处去品茶 , 茶叶是台湾产的 , 用他从台湾带来的茶具沏茶 , 整个过程像是给我作沏茶表演 , 沏茶时口中念念有词 , 什么段?多少步?这样的沏茶方法 , 好像似曾相识 , 猛然想起 , 这是类似我以前去过的潮汕地区的功夫茶?可又不像,因为多出了“闻香杯”!喝茶前 , 先把一个小圆筒的杯 , 放在鼻子底下闻一闻 , 闻一会儿后 , 再倒在杯子里 , 再喝茶 。 这时的茶温降下来了 , 茶水也就不太热了!习惯喝热茶的我 , 开始有点不适应 , 台湾学生告诉我这叫“茶艺” 。 问到沏的是什么茶叶时 , 告知是“冻顶乌龙” , 这种茶的香气初尝很是不习惯!与大陆的茶叶截然不同 。 可是几杯下肚 , 却又感到确是很好喝的好茶 。 此后 , 我也请台湾学生到我家品茶 , 这段交往 , 增进了师生情谊 , 提升了相互的品茶兴趣 。 【喝茶的进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