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道美学

中华茶道美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属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部分, 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 中华茶道美学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心灵表现, 虚静气氛中的自我观照, 默察幽微的亲切体验, 结合长期沉淀于事茶人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 。 中华茶道美学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美学思想, 讲究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等 。
(一)自然之美
自然观念是道家学说的精髓, 老子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即为道家哲学及其美学思想的本质之所在 。 自然之美其本义即自然而然, 自然率真, 由此而把未经人化的自然奉为美的极致 。 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做到“情真, 景真, 事真, 意真” 。 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 素朴中有真美在 。 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 非完善之美, 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 。 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 赋予了中华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 。
(二)淡泊之美
【中华茶道美学】“淡泊”意指闲适、恬淡, 不追名逐利, 象和风微拂, 山泉清音, 隽永超逸, 悠然自远 。 道家学说不重社会而重个人, 不重仕途而重退隐, 不重务实而重玄想, 不重外在而重精神 。 文人们在饮茶过程当中, 自然要把超逸的淡泊境界, 作为他们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追求 。 因此这种清淡之风和尚茶之风, 深刻影响着中华茶道的发展, 也成为中华茶道美学的一部分 。
(三)简约之美
简者, 简易也 。 约者, 俭约也 。 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 一种习惯, 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 。 所以它贵乎简易, 而非贵乎繁难 。 贵乎俭约, 而非贵乎奢糜 。 我国古代的茶道, 历来奉行尚“简”、尚“俭”的雅俗共赏之茶风, 呈现出不失雅俗共赏的简约之美 。 没有繁难的操作程式, 没有繁褥的礼仪排场 。 我国茶人们深知品茶之道, 最忌繁难 。 就是说, 茶尚简朴, 茶尚平易, 愈是简朴平易之茶, 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 。 茶尚俭约, 茶尚淡泊 。 愈是俭约淡泊之茶, 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 。
(四)虚静之美
虚者, 即虚无之谓也 。 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 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 。 静乃始于虚, 有虚才有静, 无虚则无静 。 中华茶道美学中的虚静之说, 不仅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 也包括外界环境的宁静 。 虚静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 是指需仔细品味, 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 。 在品茗审美之前, 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 尽量排解开去, 静下神来, 定下心来, 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 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 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 。 唯有进入虚静, 心灵世界才得以安宁下来, 由茶悟而升华, 从而达到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
(五)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是指含而不露, 耐人寻味 。 晚唐之际, 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含蓄”的美学范畴, 并用“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来形容诗歌的美学特征 。 对茶道而言, “含蓄之美”特别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
中华茶道美学是以文人主体意识为基石而创造的, 也是儒释道三者融合的产物, 同样需要丰富认识以深入社会, 抱朴养真以深入自然, 从虚静中感知和悟解审美主体 。 茶道之美是一种实用的美, 是要在茶道实践中体会并完成的, 即在茶道实践中实现一种人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 。 茶道实践几乎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 仅仅是为了进行自我人格和情感的净化升华而已, 属于“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的道的范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