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和渗透力 。 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稳定 。 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 。 清心寡欲,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宽厚谦和,与人无争,怡然自乐,汰尽浮躁,归复天然 。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 , 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 。 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 。 当某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 , 他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 , 返朴归真 。 在茶道中 , 静与美常相得益彰 。 古往今来 , 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 , 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 。 因为静则明 , 静则虚 , 静可虚怀若谷 , 静可内敛含藏 , 静可洞察明澈 , 体道入微 。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 , 除却静字无妙法” 。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 。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個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時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 , 你的精神便在虛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虛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 , 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 , 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清汗 , 平生不平事 , 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 , 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 ,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文字五千卷” , 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 。 三碗茶 , 唯存道德 , 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 。 四碗茶 , 是非恩怨烟消云散 。 五碗肌骨清 , 六碗通仙灵 , 七碗羽化登仙 。 “七碗茶”对茶道直觉体验的细节作了详尽的描写,其中包含着庄子道家混同物我,顺乎自然,超越人生 , 大彻大悟的精神 。 “七碗茶”流传千古 , 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 , 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 。 和而阴阳相调 , 和而五行共生 , 和是中庸之道 , 和乃“天人合一” 。 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国儒佛道三家思想杂糅的具体体现 。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 , 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和谐安乐之道 。 陆羽在《茶经》中指出 , 凡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因而茶事活动是综合、协调“茶、水、器、火、境”各项要素的复杂过程;再者,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 , 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 。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 儒家思想是中国茶道思想的主体,是提携诸家思想的纲领 。 儒家的思想要求我们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 , 这正是茶的本性 , 儒家把“中庸”和“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道 , 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 , 创造和谐气氛 , 增进彼此的友情 。 饮茶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 , 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 , 认识别人 。 各自内省的结果 , 是加强理解 , 促进和谐 , 增强友谊 。 在儒家眼里和是中 , 和是度 , 和是宜 , 和是当 , 和是一切恰到好处 , 无过亦无不及 。 儒家对和的诠释 , 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在泡茶时 ,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 , 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 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 , 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 。 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 , 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 , 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 作为佛教中国化、简易化、世俗化的禅宗也创造了饮茶文化的精神意境 。 所谓“茶禅一味”也就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 。 从哲学观点看 , 禅宗强调自身领悟,“不立文字 , 教外别传 , 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 , 即所谓“明心见性” , 主张所谓有即无 , 无即有 , 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 教人心胸豁达些,而茶能使人心静 , 不乱 , 不烦 , 有乐趣 , 但又有节制 , 佛教提倡坐禅 , 饮茶可以提神醒脑 , 驱除睡魔 , 有利于清心修行 , 与禅宗变通佛教清规相适应 。 所以 , 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 , 把禅的哲学精神同茶结合起来 。 茶文化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 僧侣们以茶供佛 , 以茶待客 , 以茶馈人 , 以茶宴代酒宴;于是 ,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 , 尤其是佛教节日 , 或重要的法会都举行较大型的茶宴 。 唐时有的寺院还可以为仕宦各界迎亲送友设置佛门礼仪的茶宴 。 宋代在敕建的寺院 , 遇到朝廷赐钦袈、锡杖、法器时都举行隆重庆典 , 往往用盛大的茶礼以示庆贺 。 日本茶道即是以茶道禅宗义理为灵魂,倡导“和、清、静、寂”的茶道精神 。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三饮诗”里将禅学、诗学、儒家思想三位一体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一饮涤昏寐 , 情来朗爽满天地” , 既为除昏沉睡意 , 更为得天地空灵之清爽 。 “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撒轻尘”,自己心神清静便是通佛之心了,饮茶为“清我神” , 与坐禅的意念是相通的 , 达到“迷即佛众生.悟即众心佛”的境界 。 “三饮便得道 , 何需苦心破烦恼” , 实现了“静心”、“自悟”的禅宗主旨 。 皎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中国茶道中.道家、佛家在茶中溶进了“清静”思想 , 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已与山水、大自然、宇宙融为一体 , 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 , 这与禅的思想是一致的 。 但这与印度佛教相去甚远 , 在印度佛教看来 , 今生永不得解脱 , 天堂才是出路 , 当然饮茶无济于事 。 然而中国的佛教禅宗 , 主张“顿悟”、“大觉大悟” , 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 , 也是一种“悟” , 所以说 , 饮茶可以得道 , 茶中有道 , 佛与茶便连结起来 , 佛理与茶理便有共同之处 。 儒家在仕途的坎坷中以茶培养自己超脱的品质 , 道家在茶中寻求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 。 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方面在茶中寻找到一致 。
推荐阅读
- 莲子茶,浅谈中国茶文化
- 怎样查询中国法院网公示催告
- 安溪铁观音的茶道精神理念
- 世俗茶道: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 茶道无道:两代人茶事与人事
- 中国人起源非洲还是亚洲?
- 玻利维亚钢铁蓝中国有吗
- 委内瑞拉太阳虎中国有吗
- 秘鲁金铜中国有吗
- 石板红华丽雨林中国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