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 二 )


对于道家来说 , “静”更是其重要哲学范畴 。 与儒家一样 , 道家也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 。 静虚则明 , 明则通 。 “无欲故静” , 人如无欲 , 则心虚自明 , 所以道家讲究去杂欲而得内在之精微 。 如(道德经>第十六章云:“致虚极 , 守静笃 , 万物并作 , 吾以观其复 。 夫物芸芸 , 各复归于其根 。 归根曰静 , 静日复命 。 ”(庄子)也说:“水静伏明 , 而况精神 。 圣人之心 , 静乎 , 天地之鉴也 , 万物之镜也 。 ”老庄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 , 即可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复归其根底 。 复归其根底则曰静 , 静即生命之复原 。 水静能映照万物 , 精神进人虚静的状态 , 就能洞察一切 。 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 , 就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 。
《庄子·天道》又说:“以虚静推于天地 , 通于万物 , 此谓之天乐 。 ”如果人们能够以虚静空灵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 , 就可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地 , 也就是“天乐”的境界 。 因此道家特别重视“人静” , 将“人静”视为一种功夫 , 也是一种修养 , 只有素朴虚心 , 静养人生 , 提升悟性 , 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 达到“无我”境界 。 老子(道德经)中经常提到“静” , 如:
孰能浊以静之徐生?(第十五章)—谁能够以静制动 , 让浊流徐徐渐清?
静为躁君 。 (第二十六章)—沉静克服浮赚 。
不欲以静 , 天下自归正 。 (第三十七章)—寡欲则心静 , 天下自安定 。    静胜操 , 寒胜热 。 (第四十五章)—静能克服躁 , 寒可降温 。
圣人曰:我好静 , 而民自正 。 (第五十七章)—圣人说 , 我好静 , 则民风自正 。
化常以静胜牡 , 以静为下 。 (第六十一章)—善居其源者 , 常以静胜猛 , 而柔静之道则在于谦下 。
【下 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庄子》中也经常强调“静”的作用 , 提出“静而圣 , 动而王 , 无为也而尊 ,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 意思是:心灵静止下来 , 就能成为玄圣;自然感动 , 就是天下圣主;无所作为而顺应自然 , 便是天下之至尊 , 就是朴素 , 就是人生之最高境界 。 又如:
无视无听 , 抱神以静 , 行将自正 。 必静必清 , 无劳女形 , 无摇女精 , 乃可以长生 。 ((在宵))—不外听 , 不外视 , 抱守精神 , 处于清静 , 形体自然康健 。 一定要宁寂、清静 , 不要劳累你的身体 , 不要耗费你的精神 , 这样就可以长生 。
静而与阴同德 , 动而与阳同波 。 (《天道》)—静时和阴气同隐寂 , 动时和阳气同波流 。
其动也天 , 其静也地 , 一心定而王天下 。 (《天道》)—动时如天运转 , 静时如地寂然 , 一心安定而天地正位 。     必齐以静心 。 (《达生》)—必定斋戒来静养心灵 。
水静则明烛须眉 , 平中准 , 大匠取法焉 。 水静扰明 , 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 , 万物之镜也 。 (《天道》)—水面静止时可以清楚照见须眉 , 水的平面也合乎测量标准 , 可以让大工匠取法 。 水面静止时 , 还会显得明亮 , 何况是人的粉神呢!圣人的心是清静的 , 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鉴 , 万物的明镜 。
由此可见 , “静”确实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 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 , 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 , 与他们学说中的“虚静”是相通的 。 他们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自觉和不自觉地融人到茶事活动中去 , 也会为茶人们所吸收而成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丰富营养 。 “人们一旦发现它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 , 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 成为一种实然形态 。 也就是说 , 决定了一种文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 。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