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中国茶艺的创意与创艺( 三 )


茶艺表演:力避因循模式
茶艺是一门艺术 , 不是生产出来的 , 而是应该有灵魂 , 能使人感动的作品 。 茶艺创编 , 既要考虑夺人眼球 , 又要考虑文化内涵 。
中国茶艺 , 由古到今 , 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 , 但稳定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 。 因此 , 必须有创造 , 有突破 , 有超越 。 从而使中国茶艺形象更新更美 。 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 , 加上国际茶文化活动日益繁荣 , “中国茶艺”概念在全球逐步被人认知 , 中国茶艺也将逐步得到普及 。 而内容相似 , 程序相近的茶艺表演仍处在升级中 , 也无法吸引大众 。 因此建议表演型茶艺的创编者 , 能不能力避因循模式 , 能不能刻意求新 , 中国茶艺就要像《五环茶艺》那样 , 创造性构思巧妙地“制造效果” , 突破常规 , 以求茶艺表演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 从而别出心裁地、标新立异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最美最深刻的印象 。 北京老舍茶馆创编的《五环茶艺》 , 这台融表演型、生活型、经营型于一体的茶艺表演 , 显示出极强的“创意”性 , 并且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 另外 , 像西安六如茶艺公司创编的《粱祝》、《浪漫音乐红茶》、《东方美人》 , 北京更香茶业公司创编的《父亲茶》、《姑娘茶》 , 江西南昌女职创编的《禅茶》 , 雅安地区创编的《龙行十八式》等等 , 均为不俗之佳作 。 尤其是像《龙行十八式》 , 在2004年四川雅安举行的茶文化“一会一节”表演中 , 其“创意”令人拍案叫绝 。 它以108人组成的(根据“茶”字拆字法相加刚好为108数 , 也作“茶寿”之岁数)威武雄壮的茶艺表演 , 配以看台上大学生的大合唱:“云在飞 , 茶在涌 , 发源在圣山……”大学生的引吭高歌 , 把个“龙行十八式”演义得淋漓尽致 。 顿时 , 茶盏里绿浪起香 。 2005年10月 , 同样是雅安的《龙行十八式》 , 在“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上表演 , 观众给予了三次长时间的掌声 。
其实表演型茶艺是多领域的 , 多题材的 , 正如陈文华教授所说的那样:“茶艺编创的领域是相当广阔的 , 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 我们应当利用创新思维创出丰富多彩的茶艺节目 , 其中既有反映历代茶事的历史系列 , 又有反映各地饮茶风情的民俗系列 , 还有反映兄弟民族饮茶习俗的民族系列 , 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系列” 。
最后 , 我想表明一种个人观点 , 提出一个中国茶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 , 即:遵循“一个宗旨” , 高举“两面旗帜” , 迈向“三个目标” , 坚持“四个原则” , 明确“五个定位” , 聚焦“六大茶类” 。 一个宗旨是指表演型茶艺要惠及大众 , 少一点曲高和寡 , 让千万大众都能感受和欣赏到中国茶艺及茶文化的人文关怀 , 并且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两面旗帜是指“创意”意识和“创艺”的艺术标准 , 使之形成特色 , 形成亮点 , 形成企盼;三个目标是指茶艺的普及需要大众参与 , 大众关注 , 大众分享;四个原则是指茶艺普及运行的“链条”:政府推动 , 社会支持 , 协会带头 , 市场运作;五个定位是指茶艺表演要兼顾国际性 , 社会性 , 传统性 , 创新性 , 兼容性;六大茶类是指中国的青、红、黄、绿、黑、白茶 。 总之 , 中国茶艺的作为技巧而言 , 既有规律可循 , 又有相对的操作程序;作为艺术而言 , 既可突破固定程式 , 又可追求无重复的“创意”与“创艺”的特点 。 因而 , 表演型茶艺既要有“创意”意识 , 更要有“创艺”精神 , 这事关中国茶艺能否在发展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