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一共有多少种套路( 三 )


在我们身边 , 因动作配合呼吸练拳的受害者不是少数 , 他们的共同症状是胸闷气短 , 头昏脑胀 。 如果练太极拳纯是为健身 , 那么可以把太极拳当作气功来练习 , 取几个式子出来 , 配合呼吸 , 速度不变地反反复复练 , 其健身作用是明显的 。
练太极拳功夫就是从粗到精深 , 从方到圆 , 从粗疏走向缜密的过程 。 因圆、缜密 , 使得精深阶段的架子更趋匀缓、无始无端、浑然一体 。 如此 , 此阶段的走架绝对是忘息 , 只有忘息才可能处处得力、时时得力 。 把精力放在呼吸上 , 对于技击、养生到底有多少收益?值不值得?大家都要去思考一下 。
古人对呼吸的态度如何呢?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太极拳论》《十三势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古典论著里均无有呼吸方面的只字记载 , 没有指示 。 郝少如编的太极拳书中 , 无一有动作配合呼吸的表示 。 杨澄甫的《太极说十要》里也无有表示 。

太极拳一共有多少种套路

文章插图

在匀缓的走架中动作配合呼吸是多事的今人的画蛇添足 , 与技击毫无益处 。 有识之士看到这一行为造成的混乱 , 不得已的注解应运而生 , 孙剑云先生道:“呼吸 , 所谓气沉丹田 , 就是指深长腹式呼吸 。 但切勿用力向下压气 , 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 。 ”陈鑫先生道:“打拳以调养气血 , 呼吸顺其自然 。 ”
三、内气问题
气功功法各异 , 有些讲究体内内气导引 , 如大、小周天功 , 有些立足“人身无处不丹田” , 对于体内诸如胀、麻、冷、热等气感不做导引 , 任其自然发生或消失 。 少部分人练气功气感微弱 , 甚至练很长时间没有气感 。 导引内气、任其自然或气感不能感知 , 于强身健体效果难分仲伯 。 气功用于技击 , 其效应与用于强身健体时的情形极为相似 , 内气被导引、不导引和不能感知 , 于技击几无二致 。 直白地说 , 外气伤人不可信 , 内气在技击时的作用几乎为零 , 国内外搏击现实即为明证 。 有人抗击打能力强或奇强 , 是内气作用还是靠千百万次的煅打?泰拳手的硬度世间少有 , 靠煅打;自由搏击选手的硬度靠煅打;太极拳手的“硬度”靠千百万次劲力的搓揉 , 百炼成钢 。
心窝为人体薄弱部位 , 其抗打力的培养有两个可做比较的练法 。 一是意念导引结合硬棒抵心窝;另是不导气引气 , 直接硬棒抵心窝 。 只要循序渐进不操之过急 , 效果几无二致 。 如果没有硬棒抵心窝或其他形式的力的煅打 , 只凭脑子用功 , 只凭引气导气 , 导上一辈子也无用 。
在中国 , 何以对内气有如此神奇之崇拜 , 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
天地、道、气、阴阳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 以其中的“气”来看 , 哲学中谈气 , “天地合气”“太虚不能无气”;中医谈气 , “元气”“精气”“肺气”“胃气”;文艺谈气 , “气韵生动”“书卷气”“文气” 。 简言之 , 一切都有气 , 天有气 , 曰天气;地有气 , 曰地气;历史有气 , 曰气运、气数;社会有气 , 曰民气、风气、正气;人有气 , 曰气节、气质、气势 。 中国古代的“气”无所不在 , 它在传承、发挥的过程中 , 其概念被广泛、反复地用于囊括自然、社会、人的各个方面 , 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 。 但在用于近代武侠小说时 , 二人打斗 , 空中飞来飘去 , 轻功了得 , 掌风过去岩裂石开 , 人体不用接触 , 全凭“气”作为 。 在用于严肃的太极拳时 , 严谨负责的王宗岳在他的《太极拳论》中仅讲过一个“气”字 , 即气沉丹田 , 再无第二个“气”字了 。 气沉丹田 , 用现代语言来讲 , 与腹式呼吸无多大区别 , 就是这么简单朴素 , 一点也不玄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