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溪茶道逶迤

“水见三湾, 福寿安康;屈曲来潮, 茶丰富饶 。 ”这是一句关于自然风水意象的谚语, 用它诠释武夷山的自然景观再恰当不过 。 三种元素的组合让我们一目了然:溪流、人居、茶叶, 这三种元素构成了养育武夷山数十万人的重要资源 。 1989年县改市后的武夷山市, 它的前身崇安县尽管隐去了古邑之名, 但是, 仍从崇溪的湾湾逶迤中, 听到了母亲河对乡土的诉说 。 崇安是一个极具诗意的名字:崇安因武夷山之高而崇, 亦因武夷水之和而安, 崇安因此钟灵毓秀, 物阜民安, 真正对应了谚语中的美好愿景 。
半壁江山四两茶
物阜资源之一, 就是武夷岩茶 。 古邑之所以喻之为“金崇安”, 是因为崇安古邑之利好, 所产武夷岩茶之贵重等同于“金” 。 崇安物产之丰富, 人居环境之安宁, 社会世象之和谐, 在外界看来, 这都是古邑崇安的地气、人气、财气、底气十足的体现 。 建县仅千年余的崇安, 富庶程度未必能比得过“下四府”, 但安居乐业之景象长远久恒, 冠闽北诸县之首不为过 。 崇安方圆三百余平方里, 四周高山环抱, 封闭寥寂, 唯一崇溪自北向南, 澎湃冲决, 拓开重重境界 。 崇安县岩茶与红茶如“金子”般彰显, 从此耀眼山外 。 崇安之“金子”, 是倍受古今中外市场贸易高抬的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这些金贵的茶叶, 经崇溪千百春秋的水浮陆转, 经舟筏千万回次的辟浪逐波, 南去茶香一路, 返时金银万两 。 茶货顺崇溪而下, 汇集于建溪, 统运于闽江, 千艘满载, 竞发口岸, 再搭上洋艘, 进入番国异乡, “金茶叶”就这样被茶商们从茶道水路带出去, “金崇安”的银资又被茶商巨贾满满足足地挣回来 。
当我们今天说起武夷岩茶之王大红袍具有如此多传奇的时候, 也讲起毛泽东赠送给尼克松“半壁江山四两茶”故事的时候, 武夷茶又一次次被推向物以稀为贵的高处, 因此对武夷茶积累起来的财富, 没什么好值得咋舌的 。 只要你今天去重走一趟崇溪水路的飞流直下, 去听一听那些依然响在耳畔的崇溪涛声, 去触摸一下崇溪水路两岸岩壁上纤夫抠出的臼窝, 去望一眼闽赣古道关隘上客死商人无名墓碑的苍凉, 你就会意识到:一个金崇安, 和一条水路的安危兴衰, 和一艘艘茶船的沉浮, 和一条险峻的石岭是何等的息息相关!
武夷境主
南源岭位于武夷山以南 。 因为背山面水, 虎视崇溪之对岸的公馆渡口, 成了扼守崇安县城必经之地公馆驿道的战略要地 。 双门古寺就立在南源岭东侧的半山腰, 我们在此远眺, 崇溪从北面逶迤流来, 浩荡的溪水至三姑方向左转右拐, 形成了三个大弧度的河湾, 浅滩湍急处, 溪浪咆哮涌, 一旦入深潭, 幽深竹篙沉 。 这样的溪流景致, 都让大王峰收尽眼底 。 而窈窕玉女峰, 却隐于湾边的九曲溪出口处 。 遥望西北方, 一石柱擎天, 独立遗世, 与大王峰相向伫立, 天空之下, 奇绝壮观 。 崇溪流到了南源岭脚下, 湾里好泊船, 自然在此形成了码头 。 现在这个因码头而兴的村子叫双门, 除留有一片茂密的水口林外, 还能见到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在此举行的一场庙会 。 庙的主殿正上方悬一匾, 书“武夷境主殿”五个字 。 “武夷境主”这一称谓, 实在耐人寻味:人们之所以把这一方水土立为“武夷境主”的辖地, 实际上民间有意为里坊社民确立了瞭望武夷胜境的精神高台, 也是桑梓香火萦绕下的祈福求安的钟灵之地 。 南源岭双门一带村民所祭祀的神, 就是武夷君, 他们不会忘记:汉武帝用干鱼祭祀武夷君那是一场多么隆重的祭礼, 而他们把这种盛典乡村化了, 仅立一小庙而已, 但是, 武夷君是社坊的地主, 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福德正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