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画道,返璞归真的平凡( 二 )


孔子言“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 , 仁者如山之沉静 , 故乐于山;智者如水之跳跃 , 故乐于水 。 画家若体悟“仁智”之乐 , 便须有较高之学识和德行操守了 。 故魏晋以后 , 画家无不重视个人修为、学识教养的提高 。 唐张彦远言:“自古善画者 , 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 , 振妙一时 , 传芳千祀 , 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 ”从古至今 , 大凡有成就的画家 , 皆为饱学之士 。
画事一艺 , 除了要有丰富之学识、高迈之情操外 , 尚须有一个平和之心境 , 方能心无挂碍 , 凝神静气 , 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之境界 。 这是心灵的状态 , 正如宗炳所言“闲居理气 , 拂觞鸣琴 , 批图幽对 , 坐究四荒” , 以“闲居”“幽对”之心 , 而“澄怀以观道” 。
 

茶道与画道,返璞归真的平凡

文章插图
 
老子言:“涤除玄鉴 , 能不庇乎”画家对自然的体悟 , 须涤除俗尘杂念 , 有我之见 , 使本心清明 , 一妄不存 , 一相不着 , 虚心观照 , 内省自性 , 方能以无我之见 , 体道自然之玄妙之境 。 这也是画家体道自然之法门 。 有了这样的心态 , 便可搦管作画 , 达到一个无俗之境界了 。 画之雅俗 , 关乎人品 , 关乎学识 。 气韵浓淡 , 关乎心境 。
绘事如同品茗 , 是养生的艺术 , 可愉悦心境 , 陶冶情操 , 润泽心灵 。 王昱《东庄论画》言:“学画所以养性情 , 且可涤烦襟 , 破孤闷 , 释躁心 , 迎静气 , 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 , 盖烟云供养 , 眼前无非生机 , 古来享大耋者居多 , 良有以也 。 ”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言:“我家贫而境苦 , 唯以腕底风情 , 陶然自得 。 内可以乐志 , 外可以养身 , 非外境之所可夺也 。 ”绘画之时 , 能平心静气 , 以气驱笔 , 练太极之状 , 动辄全身 , 故言养身也 。 画为心象 , 寄托情怀 , 遨游于天地万物间 , 诉诸笔端 , 故言乐志也 。
 
茶道与画道,返璞归真的平凡

文章插图
 
茶道 , 画道 , 属精神文化活动 , 与功利无关 。 这个状态是放松的、愉悦的、用心的 。 无论是喝茶、作画、赏画 , 都要在意识上泯灭物我的界限 , 以全身心去与茶(或画)进行感情的交流 , 通过物我之间的相互融通 , 去感受人与茶(或画)之间的亲密关系 , 以达物我玄会之境 。 喝茶或作画时 , 若心无挂碍 , 身心放下 , 不躁不乱 , 全身融入 , 便是“禅茶”或“禅画”了 。
 
茶道与画道,返璞归真的平凡

文章插图
 
茶道与画道均道法自然 , 崇尚意境 。 自然美是朴素的 , 它表现为天之自高 , 地之自厚 , 花之自开 , 月之自明 , 自在无为 , 淡然无极 。 这在茶道中表现为朴素简洁 , 纯任心性 , 不造作 , 随意之境而心神会合;在画道中表现为心无挂碍 , 随性而为 , 以超然之心 , 纵情挥写而营造画之意境 。 一幅好的画境 , 往往亦是茶境 , 如倪云林的《容膝斋图》 , 近处以折带皴写出石岸 , 几株枯槎 , 一座孤亭 , 一湾湖水 , 远处以淡笔画一抹远山 , 极为荒寒孤寂 , 画面自然 , 不着痕迹 , 莹洁素雅 , 不沾尘烟 。 这样的绝尘静谧之境 , 不正是禅坐、品茗之意境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