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树的栽培区域与生产特点

    茶树原产我国 , 自有民族文化以来 , 就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采摘利用 。 以后随着祖国政治的统一 , 经济基础的扩大 , 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 市场经济与国外贸易的兴起和发展 , 而逐步予以扩大 。     茶村的分布与生长发育 , 取决于一系列生态因素 , 其中热量、水分、光照以及土壤条件 , 起着重要的作用 。
    茶树原野不典型的亚热带植物 , 具有喜温、喜湿、喜酸性土壤的生态特性 。 我国亚热带的北界 , 在理论上是以全年逐月辐射平衡为零的一线为依据 。 但在我国冬、夏季风盛行 , 冬季季风特别强 , 南昌下的引以为戒以常可达北纬30 。 以南 , 使茶树不能在淮河以北很好地自然生长 。 因此我国自然区划的汉威方面认为在我国这样的季风区域里 , 亚热带北界 , 要以暖季(日平均气温>10℃持续时期)积温4500℃ , 最冷时候气温0℃等值线为界较宜 。 此线其它意义 , 大致相当于无霜期240天 , 干燥度1和年雨量750毫米 。 其引以为戒位置约在北纬34 。 左右 。 在地理位置上 , 约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当 。 这也就是直至全国解放以前 , 我国茶树栽培具有实际生产意义的北界 。
    全国解放以后 , 茶树栽培技术有了改进 , 我国现有茶区 , 除原有的亚热带和热带茶区稳步 , 已经向北延伸到季风暖温带 。 目前我国的茶区范围 , 北起山东省的胶东半岛(约当北纬37 。 30ˊ),南到海南岛(18 。 30ˊ) , 南北跨越19 。 , 纵长2100公里;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约当东经95 。 ) , 东到台湾省(约当东经122 。 ) , 东西跨越经度27 。 , 横宽约2600公里 。 在这一辽阔广大的范围内 , 有茶叶生产的省区包括:西藏自治区与甘肃省的东南部 , 陕西、河南的南部 , 山东的东南部 , 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的大部或全部 , 共十八个省(区) , 除台湾省外有产茶县、市976个 。 1978年全国茶区的分布 , 各省区的茶叶产量和重点产茶县、市 。
    在我国现有茶区范围内 , 水热情况总的是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相伴增高 。 土壤地带的排列基本上是伴随着纬度的改变 , 自北而南是黄棕壤和黄褐土 , 红壤和黄壤 , 砖红壤化红壤和砖红壤 。 但在各个气候带内 , 由于季风到达的距离 , 以及海拔高度与地形、方位的不同 , 气候、土壤往往有较大的差异 。 所有这些都给茶树的生长发育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 并且对茶树的栽培管理技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
    为了更好的地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 , 今后需要对我国现有茶区按照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区评价 , 作出茶叶生产的适合性区划或分区规划 , 并建立我国商品茶的生产基地 。 这一荼 , 目前尚处在调查研究阶段 。 为了叙述方便起见 , 暂把我国茶区按照它的自然区划分为:淮北茶区 , 江北茶区 , 江南茶区 , 岭南茶区和西南茶区等五个茶区 , 并将各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特点分共作一简介 。
    1、准北茶区
    这是我国解放后(六十年代)新发展的一个茶区 。 虽然试种的地区很广泛 , 但因自然条件比较严酷 , 目前具有生产意义的 , 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中南部和江苏省东北部的各县 。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 年平均气温12-13℃ , >10℃的积温在四月中、下旬开始 , 年达3400-4500℃之间;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 , 为0-10℃ , 极端最低气温达-14--21℃;入冬后常有冻土 , 冻土深度一般在10厘米以上 , 最大冻土度可达30厘米以上 。 全年平均降水量650-980毫米 ,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 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左右 , 雨势急 , 常有暴雨;冬春比较干旱 。 年干燥度沿海地区小于1.00 , 内陆多在1.00以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