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斗茶 (注:刘昭瑞《宋代的“斗茶”艺术》(《文史》第三十二辑 , 中华书局1990年版 , 第317-323页)对斗茶的方式以及所用之器作了比较详细的梳理 , 不过其中的若干意见似有可商;至于以卢骏元诗“清风两腋为渠生”为“人们操茶筅击拂茶汤时 , 肘臂张合 , 似有清风自腋下生”(第320页) , 则误之甚矣 。 )两宋茶事 , 今人通常推斗茶为第一 , 且以为此是宋代风气 。 其实不然 。 若考斗茶之源 , 可溯至唐代 。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遥闻境会茶山夜 , 珠翠歌钟俱绕身 。 盘下中分两州界 , 灯前合作一家春 。 青娥递舞应争妙 , 紫笋齐尝各斗新 。 自叹花时北窗下 , 蒲黄酒对病眠人 。 ”(注:《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七 , 中华书局校点本 , 第5027页 。 )茶山即湖州顾渚山 , 其地出茶名紫笋 , 常州义兴所产为阳羡 , 唐代均列作贡品 , 而两地邻壤相接 , 每造茶时 , 两州刺史亲至其处 , 因有如此之隆重 。 “紫笋齐尝各斗新” , 便是品第高下的试茶情景 , 可知斗茶风气正始于贡新 , 当然它与宋代的斗茶并不相同 。 两宋斗茶 , 述之最详且最早者 , 为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 章岷 , 建州浦城人 , 《全宋诗》收其作六首 , 然《斗茶歌》原唱不见(注: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五:“岷 , 浦城人 , 举进士 , 与范仲淹同赋《斗茶歌》 , 岷诗先就 , 仲淹览之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 。 ”) , 不过建人的斗茶情景 , 从和诗中仍能觑得真切:年年春自东南来 , 建溪先暖冰微开 。 溪边奇茗冠天下 , 武夷仙人从古栽 。 新雷昨夜发何处 , 家家嬉笑穿云去 。 露牙错落一番荣 , 缀玉含珠散嘉树 。 终朝采掇未盈襜 , 唯求精粹不敢贪 。 研膏焙乳有雅制 , 方中圭兮圆中蟾 。 北苑将期献天子 , 林下雄豪先斗美 。 鼎磨云外首山铜 , 瓶携江上中泠水 。 黄金碾畔绿尘飞 , 紫玉瓯心雷涛起 。 斗余味兮轻醍醐 , 斗余香兮蒲兰芷 。 其间品第胡能欺 , 十目视而十手指 。 胜若登仙不可攀 , 输同降将无穷耻 。 于嗟天产石上英 , 论功不愧阶前蓂 。 众人之浊我可清 , 千日之醉我可醒 。 屈原试与招魂魄 , 刘伶却得闻雷霆 。 卢仝歌不歌 , 陆羽须作经 。 森然万象中 , 焉知无茶星 。 商山丈人休茹芝 , 首阳先生休采薇 。 长安酒价减千万 , 成都药市无光辉 。 不如仙山一啜好 , 泠然便欲乘风飞 。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 , 赢得珠玑满斗归 。 (注:第三册 , 第1868页 。 “露牙错落一番荣”句 , “牙”一作“芽” 。 )【3 两宋茶诗与茶事“斗茶”】诗不惟记斗茶 , 几采茶、焙茶、制茶 , 一应之茶故事 , 亦无不“巧欲形容”(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批评此诗“排比故实 , 巧欲形容 , 宛成有韵之文” 。 诗以赋笔载录一时之事 , 形容尽致 , 实别有令人可喜处 。 ) 。 “北苑将期献天子 , 林下雄豪先斗美” , 述斗茶缘起很是明白 。 与范仲淹大抵同时的蔡襄作《茶录》 , 所述正与之相合 。 其《后序》云:“臣皇祐中修起居注 , 奏事仁宗皇帝 , 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 。 臣谓论茶虽禁中语 , 无事于密 , 造《茶录》二篇上进 。 ”君谟名笔“思咏帖”亦即致冯当世书 , 也曾议及闽中茶事:“唐侯言 , 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 , 大可怪也 。 ”唐侯即唐询 , 时为福建路转运使;王、游二氏皆建溪壑源产白叶茶之园户 。 此亦贡新之前以斗试而品第高下之证 。 不过建人之斗试 , 以蔡襄作《茶录》而传入宫廷 , 至徽宗朝 , 更于稀和贵中取其精和巧 , 因成一种精致的宫廷茶戏 。 斗茶无他法 , 点茶而已 。 蔡襄《茶录·点茶》:“茶少汤多 , 则云脚散;汤少茶多 , 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 。 钞茶一钱匕 , 先注汤 , 调令极匀 , 又添注之 , 环回击拂 。 汤上盏 , 可四分则止 , 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 。 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 , 耐久者为胜 , 故较胜负之说 , 曰相去一水、两水 。 ”是有云脚、无水痕 , 为斗茶之要 , 林希逸咏庐山新茗“云脚似浮庐瀑雪 , 水痕堪斗建溪春”(注:《用珍字韵谢吴帅分惠乃弟山泉所寄庐山新茗一首》 , 第五十九册 , 第37250页 。 希逸闽人 , 故以庐山茶比之建溪茗 。 ) , 可为“云脚”、“水痕”之释 。 所谓“粥面” , 如前所述 , 建人制茶饼 , 每在其中添加富含淀粉之物 , 点作茶汤 , 便略如粥之内凝 , 时人因常常把茶称作“茗粥” 。 如“橘柚耀金苞 , 枪旗资茗粥”(注:郏亶《太仓隆福寺创观音院以诗百韵寄妙观大师且呈乡中诸亲旧》 , 第十五册 , 第9768页 。 );“更恨老年难得睡 , 因君茗粥恨无涯”(注:晃说之《高二承宣以长句饷新茶辄次韵为谢》 , 第二十一册 , 第13815页 。 );“不辞浓似粥 , 少待细于尘”(注:曾几《尝建茗二首》 , 第二十九册 , 第18541页 。 ) , 等等 。 梅尧臣《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手分拟》“细泻谷帘珠颗露 , 打成寒食杏花饧”(注:第四十二册 , 第26323页 。 此诗又见陈仲谔名下 , 题作《送新茶李圣俞郎中》(第三十八册 , 第24214页) 。 仲谔 , 即杨诗题中之陈蹇叔 , 此诗当属杨 。 ) , 则更为形象 , 苏轼诗“闽俗竞传夸 , 丰腴面如粥”(注:苏试《寄周安孺茶》 , 第十四册 , 第9328页 。 ) , 亦可与之同观 。 至于“一水、两水” , 语出民间 , 源自建人的制茶工序(注:宋赵汝砺《北苑别录》“研茶”条:“研茶之具 , 以柯为杵 , 以瓦为盆 。 分团酌水 , 亦皆有数 , 上而胜雪、白茶 , 以十六水 , 下而拣芽之水六 , 小龙凤四 , 大龙凤二 , 其余皆以十二焉 。 自十二水以上 , 日研一团 , 自六水而下 , 日研三团至七团 。 ”其后“纲次”条详列纲目 , 且一一标明水次、火次 , 如“细色第三纲”:“白茶:水芽 , 十六水 , 七宿火” , “御苑玉芽:小芽 , 十二水 , 八宿火” , 等等 。 旧按引《建安志》云:“水取其多 , 则研夫力胜而色白 。 ”(丛书集成初编本)可知水次乃表明加工的程度 , 即水次多而工愈细 , 故特标明 , 以别品级 。 ) , 斗试之时 , 遂借来评定胜负之差 。 此语很是新奇 , 宋人咏茶诗词便总喜欢用来作茶故事 。 如王珪《和公仪饮茶》“云叠乱花争一水 , 凤团双影贡先春”(注:第九册 , 第5982页 。 “云叠乱花争一水”句下自注:“闽中斗茶争一水 。 ”);曾巩《蹇磻翁寄新茶二首》“贡时天上双龙去 , 斗处人间一水争”(注:第八册 , 第5600页 。 );李处权《谢养源惠茶兼陪士特清啜》“灵芽动是连城价 , 妙手才争一水功”(注:第三十二册 , 第20422页 。 );又苏轼《行香子·茶词》“斗赢一水 , 功敌千钟”(注:《全宋词》第一册 , 第302页 。 ) 。 徽宗时宫廷斗茶 , 实即比试点茶技巧 , 茶品佳好 , 水品亦然 , 自是前提 。 斗茶所较 , 仍是盏面乳花 , “咬盏”与否 , 便是斗茶的胜负规则 。 徽宗《宣和宫词》:“上春精择建溪芽 , 携向芸窗力斗茶 。 点处未容分品格 , 捧瓯相近比琼花 。 ”(注:第二十六册 , 第17048页 。 )道士张继先《恒甫以新茶战胜因咏歌之》:“人言青白胜黄白 , 子有新芽赛旧芽 。 龙舌急收金鼎火 , 羽衣争认雪瓯花 。 逢瀛高驾应须发 , 分武微芳不足夸 。 更重主公能事者 , 蔡君须入陆生家 。 ”(注:第二十册 , 第13519页 。 “羽衣” , 指道士 。 )可见斗茶之一般 。 “捧瓯相近比琼花” , “羽衣争认雪瓯花” , 以乳花较胜负也 。 斗茶且专有其品 , 北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茶名”条:“一曰白叶茶 , 民间大重 , 出于近岁 , 园焙时有之” , “芽叶如纸 , 民间以为茶瑞 , 取其第一者为斗茶 , 而气味殊薄 , 非食茶之比”(注:百川学海本 。 ) 。 又建安黄儒《品茶要录》:“茶之精绝者曰斗 , 曰亚斗” , “茶芽 , 斗品虽最上 , 园户或止一株 , 盖天材间有特异 , 非能皆然也”;“其造 , 一火曰斗 , 二火曰亚斗 , 不过十数銙而已”(注:《说郛》宛委山堂本 。 ) 。 所产既少 , 品又极珍 , 自然名重价高 。 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白乳叶家春 , 铢两值钱万”(注:第五册 , 第2905页 。 ) , 并非夸饰之辞 。 叶家 , 建溪壑源茶户 , 斗茶出其园中也 , 曾巩《方推官寄新茶》“壑源诸叶品尤新”(注:第八册 , 第5599页 。 ) , 亦此 。 斗茶既如此名贵 , 其时便又常以之作为极品茶的别称 , 斗茶已经衰歇的时候 , 尤其如此 。 陆游《晨雨》“青云腴开斗茗 , 翠罂玉液取寒泉”(注:第三十九册 , 第24349页 。 );范成大《题张氏新亭》“烦将炼火炊香饭 , 更引长泉煮斗茶”(注:第四十一册 , 第25777页 。 又南宋袁说友《斗茶》:“截玉夸私斗 , 烹泉测嫩汤 。 稍堪肤寸舌 , 一洗苋藜肠 。 千枕消魔障 , 春芽敌剑铓 。 年年较新品 , 身老玉瓯尝 。 ”(第四十八册 , 第29914页)所咏亦为茶 , “私斗” , 应指建安外焙所产之斗品 。 说友 , 建安人 。 ) , 是其例 。 斗茶的风习 , 始于宋初 , 徽宗朝为盛 , 南渡以后 , 即已衰歇(注:此与建窑烧制御用兔毫盏的时间 , 也大致相当 , 见顾文璧《建窑“供御”、“进盏”的年代问题》 , 载《南京博物院集刊》第六集(1983年) 。 ) , 因此它范围其实很小 , 时间也不很长 , 且文人无与焉 。 明人王世贞于此尚见得明白 , 所谓“斗茶中贵好”(注:《弇州四部稿》卷二十九《再从诸公饮陈常侍别墅》 。 ) , 是也 。 斗茶盛日 , 诗人于此本多有微辞 。 苏轼《荔枝叹》是其著例(注:第十四册 , 第9516页 。 ) 。 又吴则礼《同李汉臣赋陈道人茶匕诗》“即今世上称绝伦 , 只数钱塘陈道人 。 宣和日试龙焙香 , 独以胜韵媚君王”(注:第二十一册 , 第14295页 。 );晃冲之《陆元钧(宰)寄日注茶》“君家季疵真祸首 , 毁论徒劳世仍重 。 争新斗试夸击拂 , 风俗移人可深痛”(注:第二十一册 , 第13868页 。 ) , 等等 , 虽非专为斗茶而发 , 却亦有激于当时 。 晃诗拉来陆羽 , 只是要借《毁茶论》的题目 , “风俗移人可深痛” , 则痛切之辞也 。 附带论及今人讲斗茶而征引最多的《斗茶记》 。 文不很长 , 不妨照录如下:政和二年三月壬戌 , 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 。 予为取龙塘水烹之 , 而第其品 。 以某为上 , 某次之 , 某闽人 , 其所赍宜尤高 , 而又次之 。 然大较皆精绝 。 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 , 不宜得而得之者 。 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 , 而贫贱究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 。 所谓“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长” , 良不虚也 。 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 , 置驿传送 , 不远数千里 , 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 , 称嘉祐七年亲享明堂 , 致斋之夕 , 始以小团分赐二府 , 人给一饼 , 不敢碾试 , 至今藏之 。 时熙宁元年也 。 吾闻茶不问团铤 , 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 , 要之贵活 。 千里致水 , 真伪固不可知 , 就令识真 , 已非活水 。 自嘉祐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 , 首尾七年 , 更阅三朝 , 而赐茶犹在 , 此岂复有茶也哉 。 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 , 此水宜茶 , 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 。 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 , 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 。 罪戾之余 , 上宽不诛 , 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 , 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 , 虽在田野 , 孰与烹数千里之泉 , 浇七年之赐茗也哉 。 此非吾君之力欤 。 夫耕凿食息 , 终日蒙福而不知为之者 , 直愚民耳 , 岂吾辈谓耶 。 是宜有所纪述 , 以无忘在上者之泽云 。 此是唐庚贬谪惠州时作 , 见《眉山文集》卷二 。 同卷有《寄傲斋记》 , 云:“吾谪居惠州 , 扫一室于所居之南 , 号寄傲斋 。 ”“寄傲” , 原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取意 。 此文却是借茶事以浇胸中块垒 。 其时斗茶本有专指 , 品茶 , 则鲜以“斗茶”为称 。 《斗茶记》 , 品茶也 , “斗茶”二字却是特地借来 , 意在非之 。 因此它并不是斗茶之别派 , 而是为天下士人饮茶说法 , 所谓“为世外淡泊之好 , 以此高韵辅精理者”也(注: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 , 《苏试文集》 , 中华书局1999年版 , 第五册 , 第2067页 。 语本论黄著 , 但移之以评《斗茶记》 , 也很恰当 。 ) , 正如同陆羽《茶经》中的“九之略” 。 对饮茶清雅之韵的追求 , 陆羽已开其端 , 两宋则蔚成茶诗中的胜境 。 “潏潏药泉来石窦 , 霏霏茶蔼出松梢” , “阁掩茶烟晚 , 廊回雪溜清”(注:《湖山小隐二首》 , 第二册 , 第1208页;《寄思齐上人》 , 第二册 , 第1201页 。 ) , 林和靖的清辞丽句始终润泽着茶诗中的一脉清气 。 “置邮纵可走千里 , 不如一掬清且鲜 。 人生适意在所便 , 物各有产尽随天”(注:蒲寿宬《登北山真武观试泉》 , 第六十八册 , 第42761页 。 ) , 《斗茶记》的同调在两宋茶诗中不胜枚举 。 若谓茶诗与茶事中特有诗人之境 , 则“淡如秋水净 , 浓比夏云奇”(注:王谌《题诗僧亚愚眉白集》 , 第六十二册 , 第38812页 。 ) , 适可移来为之品题 。 此一时代酿就的气韵与风致 , 绵延至明更成大观 , 饮茶方式的改变 , 且使茶之清为愈 。 而宫廷斗茶虽然有着无所不在的精微妙致 , 但相去饮茶的秋水夏云之韵 , 却何止“一水、两水” 。 衰歇既速 , 它便只是成为茶故事 , 而终于与茶无关了 。
推荐阅读
- 野花生草的功效与作用野花生草的禁忌人群
- 冬虫夏草泡酒的功效与作用 冬虫夏草泡酒有什么好处
- 茶与养生:专家支招喝茶那些事儿
- 雏菊的功效与作用
- 金银花与断肠草的区别
- 桃花的功效与作用
- 番红花 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 人类笑容的经历怎样的起源与发展?
- 如何分辨干仓与湿仓茶饼
- 鉴别高山茶与平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