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城内「掘地三尺必有宝」 。
1997年底与1998年初春 , 唐城考古队在老城区大东门街南侧 , 为配合皇宫花园基建工地 , 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 , 清理出中晚唐两期东西流向的木结构排水沟遗迹 , 沟内堆积了成千上万件陶瓷器残片和完整器物 , 全国著名窑口的产品在这里都能寻觅到 , 而且数量众多 , 品种齐全 。
在清代地层内还清理了六口水井、窨井遗迹以及在清代地层的底部出土两根带铭文的金条 。 两根金条成长方形薄片状 , 重68.1克 , 一根錾刻名文为「周九郎记□十分金」 , 另一根为「…□十分赤金」铭文 。 六口清代古井内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青花杯、盘 , 尤以伴出的宜兴生产的紫砂茶壶、汤匙等最为珍贵 。 一次出土近五十把紫砂壶 , 在扬州是绝无仅有的 , 这在全国文物考古活动中亦不多见 。
六口清代的古井分布于探方的中西部 , 紫砂壶主要出土于编号为丁2和丁6的古井内 。 丁2为清代老城区市民的吃水井 , 丁6则是清代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窨井 。 下面按紫砂壶的造型分三类介绍 。
紫砂圆壶︰出土于丁6内 。 此类壶数量最多 , 约有40把 。 壶之口径、高度差异不大 , 造型则基本一致 。 以其中一件例举︰圆壶 , 连盖通高14.3公分、口径7.2公分、腹径12公分、底径9.6公分、流口径1.2公分、假圈足呈凹进0.7公分 。 直口 , 短颈 , 鼓形腹 , 假圈足 , 扁环形单股把柄 , 壶流短直 , 上细下粗 , 流口前端斜削 , 基本与壶口沿齐平 。 全盖高6公分 , 带子口 , 钮作圆珠形 , 中心有一个细小圆形的排气孔 , 钮下一圈凹槽 , 可供系绳使盖不易损伤 , 制作规整 。 此类壶分赭色、朱砂色、桔红色、黑色、灰黑色五种 。 外表都有黄白色金刚砂颗粒 , 或疏或密 , 有的满布器身 , 形如桂花 , 俗称「桂花砂」 , 并有云母的细小颗粒点 , 在光线下闪亮 。 腹部铭文仅有两种 , 刻「玉峡」、「玉峡泉」楷书 。 壶底中心仅有一件戳印方框阳文篆书款「元章」
球形壶︰出土于丁6内 。 仅有1件 , 壶流脱落残缺 。 壶通高10.7公分 , 口径7.8公分 , 腹径13.7公分 , 底径8.5公分 。 敛口 , 球形腹 , 假圈足 。 壶表面呈朱砂色 , 胎质淘洗极精细 , 基本无杂质 , 但仍有云母细颗粒点 。 足内戳印方框篆书款 , 方框内有3个篆体字 , 分两纵排 , 左边两个字 , 右边1字 , 并用阳文竖线隔开 , 依稀可见「□□水」 。
方壶︰出土于丁2内 。 仅有2件 , 基本完整者1件 , 系碎片黏接而成 。 壶通高14.8公分 , 方口纵8.3公分 , 横7.3公分 , 最大腹径11.8公分 , 底足纵11.1公分 , 横10.1公分 , 方流口径0.5公分 , 假圈足凹进0.5公分 。 直口微敛 , 腹部略鼓 , 假圈足 。 方形曲状流 , 扁环形宽把柄 。 腹内流孔呈梭形 , 长约8公分 , 宽为0.6公分 。 外底中心有一方框形印章式戳印款 , 为篆书 , 字迹纤细 , 铭文可辨认为「荆溪所制」 。 与之相配套的为灌顶式方形盖( , 盖高4.2公分 , 带子口 , 桥形钮 , 钮下有一个圆形排气孔 。
推荐阅读
- 下 谈扬州出土紫砂茶壶及饮茶习俗
- 威尔士梗一般多少钱
- 每日一食:清爽不上火的『莲藕蒸肉』
- 果桑扦插技术
- 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不同 月球上的环境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 原神天上风神瞳怎么拿
- 为何“茶为国饮”?
- 数学四年级上册手抄报
- 上班族必喝的三款茶
- 物理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