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美学初探

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 如果从唐陆羽《茶经》刻印开始计算(约唐建中元年, 公元780年), 已有1200多年历史, 其中兴衰成坏, 发展式微, 不胜枚举 。 有关茶的著作、论述很多, 《茶谱》、《茶录》、《茶笺》、《茶史》、《茶论》、《茶述》等均见于历代茶文化典籍, 而有关茶的诗词文章等就更多了, 如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笔记中有关茶的资料就颇为丰瞻, 流布也很广泛, 影响深远 。 而一些有关茶道礼法、清规、烹茶技艺、茶法、茶诀等虽然没有流传下来, 但在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中, 仍然保留了不少, 譬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五灯会元》等多有有关茶事、茶礼的记述 。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无疑为我们探讨中国茶道美学命题和范畴,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中也有记载, 可见早在我国唐代, 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 自唐以来, 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 如唐代的皎然、陆羽、卢仝、鲁龟蒙、皮日休、白居易, 宋代的蔡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 以及明清时期的朱权、陆树声、许次纾、张源、张岱、罗禀、冒襄、袁枚等 。 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 为茶事推波助澜 。 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 曾亲自碾茶、点茶、布茶, 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 。 再如清代的乾隆皇帝, 也以善饮茶而闻名天下 。 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 或以艺术修养入茶, 或以佛法禅机入茶, 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 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 使中国“茶道”渐次形成 。 他们中许多人都是茶道实践的先行者, 如陆羽、皎然、苏轼、赵佶、朱权、张源等 。 在这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中, 茶道实践过程中所独有的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 中国茶道美学实质也渐次显露 。 一般认为, 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审美内容, 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 我个人还以为,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 掺揉着大自然的真意, 是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 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 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 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 。 或者简单的讲, 品饮者对茶的觉悟, 称作茶道 。 由此可见, 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 是要实修实证的, 不仅要在“理”上认知, 更要在“事”上修证, 我们要探讨中国茶道美学实质, 就应该从茶道实践过程着手, 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 也即是说, 中国茶道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 更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 它研究人们在茶道实践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和创造,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等 。 【中国茶道美学初探】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可以用四句话、八个字来概括:大雅、大美、大悲、大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