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组建市场

政府打造公共品牌,开拓的是无形市场 。 那么关于有形市场,政府还能做什么?浙江新昌的浙东名茶市场近年来在全国茶业界无人不晓,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中心,而这个市场从一开始就是由政府一手组建的 。 应该说,新昌茶叶市场的早期形成是自发的 。 当时县里发展名茶较早的回山镇雅里村有位叫潘正老的茶农,为解决茶叶销路,他把过去在杭州从事建筑业结识的一些茶商朋友请到雅里村收购茶叶,这些客商见雅里村地处高山,茶叶自然品质好,加工技术也不错,所产龙井茶质量较优,茶价又比杭州低得多,经营有利可图,因此,前来收购茶叶的不断增多 。 雅里村的干部看到这一情况,萌生了建立茶叶市场的念头 。 这样,村里自筹资金建成了拥有80多个摊位的“雅里名茶市场” 。 市场建成后,吸引了周边茶农前来销售茶叶,杭州、萧山等地茶商也不用再上门到一家一户的茶农家里收茶了 。 随后,新昌县的其他几个茶叶主产地乡镇也相继效仿雅里村建起了市场,而且通过这些市场销售的茶叶占到全县茶叶产量的75%,还吸引了除本省外的上海、山东、安徽等七、八个省市的茶商前来采购 。 这些茶叶产地乡、镇自发形成的市场,大大方便了茶农销售,招徕了众多的茶商直接到市场收购 。 但是,这些自发形成的产地市场,普遍存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设施简陋、辐射功能小的弊端,远远不能适应大佛龙井迅猛发展的需求 。 产地市场的自发形成及买卖交易的旺盛景象,给了县政府一个信息:何不建立一个管理规范,拥有一定规模的中心茶叶交易市场,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名茶集散地?1995年,新昌县委、县政府经多方论证,正式作出了兴建浙东名茶市场的决定,并成立了市场筹建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挂帅,抽调县政府一批精干人员筹建市场 。 筹建茶市之初,人们确实担心,三、四百间的营业用房能否出租出去?有场能不能有市?没想到开张前首期专业门面房就被抢购一空 。 随后浙东名茶市场又扩建了四次,常年的租赁业户达到近400户,仍有很多茶商要求入市经营,但由于场地无法再扩大而受阻 。 浙东名茶市场是由村办的生产资料市场改建而成的,生产资料市场的投资方是当地的一个村,改建为浙东名茶市场后,为加强管理,政府专门发文,成立浙东名茶市场管委会,实行“村有县代管”的管理体制 。 为真正做好浙东名茶市场的管理,体现政府建立这个市场的初衷,新昌县委、县政府专门派出了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赵玉汀任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 当时已近50岁的赵玉汀对茶业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为代表政府管好市场,他多次外出取经学习 。 浙东名茶市场是县政府的一个重要单位,其不以赢利为主,每年只收取很低的租金,用于承担交给村里的土地占用费 。 经过几年的发展后,浙东名茶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以至于市场起步的时候是他们去向别的市场取经,市场经过几年发展后,则变成了别人主动上门向他们讨教管理经验 。 2007年,浙东名茶市场的交易量达到6500多吨,交易额达7亿多元 。 全县已形成以浙东名茶市场为中心,20个乡镇产地市场为依托,全国350多个直销网点为窗口,千家单位、万人参与的名茶销售网络 。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07年,浙东名茶市场交易量达6500多吨,交易额达7亿多元 。 随着大佛龙井产量的增加和知名度的提高,现有的市场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 2006年,新昌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再建一个与大佛龙井品牌度和美育度相媲美的市场 。 目前,占地375亩的现代化茶城“中国茶市”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即将于春节前投入使用,原浙东名茶市场的所有商户将全部搬入中国茶市 。 新市场的建立也同样没有离开政府的主导,老市场迁入新市场要做通商户的思想工作,由于新市场的租金高,政府就从财政拿出资金补贴商户 。 为提高中国茶市的知名度,政府还在今年的新昌旅游节期间邀请全国重点茶叶批发市场和国内著名茶叶企业的总经理,召开了中国茶市高峰论坛,并参观了即将竣工的中国茶市一期工程 。 在多种场合,关于政府组建管理市场一事,新昌县领导都曾被质疑 。 市场经济下,政府这么做是不是管得太多了?新昌县领导的答复是:茶业是一个弱势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 。 “扶持茶业就是扶持茶农”,这是新昌县政府领导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而事实证明,这并非空谈 。 从1990年到2005年的16年间,新昌县茶农人均收入从731元增长到6489元 。 茶叶经销商是市场的主体,是市场活力的源泉 。 “放水养鱼”,让茶商盈利,才能维持市场的兴旺 。 这也是新昌县政府“建一个市场,兴一方茶业,振兴一方经济”的初衷 。 【政府组建市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