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石鼓小镇

过了梅里雪山 , 一路南行 , 终于下了青藏高原 。 过中甸香格里拉 , 游丽江、泸沽湖 , 另有一番滇北风情 。
10月25日 , 是我们出行的第14天 , 为了拍摄万里长江第一湾 , 我们来到石鼓镇 。 石鼓镇是茶马古道的重镇 , 万里长江上游的第一道巨大的洄水湾 , 还是红军长征时经历了重大战役的重要战场 。
公路在江边蜿蜒但十分平坦 , 在离古镇几公里处 , 一座简易收费站横亘在路上 , 交费才能进镇 。 在云南 ,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 , 在景点或者古镇之外的公路上 , 必定有一座收费站 , 大概是公路部门也要在旅游经济中分一杯羹吧 。 后来在石鼓镇里 , 许多人告诉我们 , 自从那个收费站建起后 , 旅游团为了节省开支绕道而过 , 游客比以前少多了 。 大家对这个收费站非常恼火又无可奈何 。
第二天清晨 , 我们踏上寻访茶马古道之路 。 镇子只有临公路的一条街道有新建的楼房 , 其余全是青砖布瓦房 , 依山坡逐次而建 , 远远望去 , 梯次分明 。 早晨的炊烟不时从一幢幢房屋中升起 , 缭绕其间 , 如一幅大写意的黑白水墨画 。 茶马古道穿镇而过 , 青石台阶历经数百年磨励 , 锃亮光滑 。 今天恰好逢集 , 纳西族人背着背篓匆匆在古道上上下下 , 背篓里装着满满的辣椒、核桃 , 那是从乡下背到集上贩卖 , 然后又采购了各种日用品、蔬菜、过冬的草垫等等 , 仍是高高地装在背篓里 。
由于现代文明呈几何级的侵入 , 现在在西藏、西南崇山峻岭深处的少数民族正日益被同化 , 尤其是服装 , 不是节日、表演几乎不见穿着民族服装的了 。 而这里 , 绝大部分人仍穿着纳西族的民族服饰 , 女人头戴布巾帽、蓝色绣着花边的大褂 , 为了背背篓方便 , 背上背着皮毛的背垫 , 白色的背带呈“X”型在胸前交叉 , 下身是百褶围裙 , 这是日常劳动需要的装束 , 也是纳西族的代表性服饰 。
太阳光从一个胡同口透出来 , 照亮了古道的一小段 。 这时从胡同口走出一位老奶奶 , 身着干净整洁的民族服装 , 头巾下露出的满头银丝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 她看到我们的镜头对着她狂拍 , 便双手拄着指拐仗一直保持一种优雅的微笑 , 点头示意我们继续拍 。 镜头中 , 我们看到她沟壑纵横的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 , 一幅宽边的眼镜后面眼光炯炯祥和 。 我想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人 。 旁边一个开木雕店的人告诉我们 , 她是镇上很受欢迎的人 , 今年85岁了 , 人们叫她三奶奶 。 怀着好奇 , 上前与三奶奶交谈 , 可她不会说汉语 , 在手势的比划中 , 她邀请我们去她家作客 , 我们欣然从往 。 三奶奶家在古道旁一条仅容一人过的小巷子里 , 瓦房低矮 , 有12平方左右 , 床、案桌、沙发挤得满满的 ,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地上铺的青砖上 。 三奶奶拉我们在旧沙发上坐下 , 就转身打开一口黑木箱 , 从里面拿出一个红布包 , 这一定是十分珍贵的东西 。 她一层层地解开红布 , 原来包的是一本书 , 大概是《中国近代少数民族文学史》 , 她翻开红带子夹着的一页让我们看 。 原来是介绍她的丈夫、纳西族第一个白话文作家李寒谷 , 书中关于他的一章有十页之多 。 应我们的要求 , 三奶奶写下她的名字“查父全” , 现在政府每月补助她400元钱 , 她觉得很满足 。 站在这破旧拥挤的小屋里 , 看着三奶奶优雅的笑容 , 我们肃然起敬 。
出了三奶奶的家 , 我们继续在小街上转悠 , 集市很热闹 , 小摊上什么都有 , 小电器、日用品、服装鞋帽、小吃……忽然前面传来一阵音乐声 , 循声望去 , 一位穿着怪异的老妇人扭着秧歌一般的步子从街中间走来 。 她穿着红色的棉上衣 , 灯笼裤 , 脖子挂着各种大配饰 , 手提一个录音机 , 头戴一顶硕大的卷边帽 。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 她头上竟顶了一只鹅!那只大鹅长长的脖子随着她跳动的脚步一缩一伸 。 看到我们的镜头对着她 , 老妇人扭得更起劲了 。 路人告诉我们 , 她在年青时受过刺激 , 是五保老人 , 镇里每个月要发给她几百元补助费 , 可是她不要 , 每天在街道给游客表演 , 赚取小费 , 自得其乐 。 我们每人都给了她一些零钱 , 她高兴了 , 跳得更加起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