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市日前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 发现一处为元宋时期同安北部运送山货海产的闽南“茶马古道” 。 这条古道位于同安汀溪山区 , 顺山势而下 , 沿大仑尖山东部山腰蜿蜒盘曲 , 由海拔500多米降至300多米 , 古道由不规则、表面光滑的石块铺设而成 , 局部石阶衔接 , 宽1.2米至2米 。 据同安文物普查队队长洪文章介绍 , 此条古道由于山区运送货物常常借助驴骡牲畜驮运 , 它也是古代同安北部运送山货海产等土特产的“茶马古道” 。 现在古道旁仍保留有多处当时的客栈及古厝民居等 。 其实在厦门与长泰县枋洋镇之间 , 曾经有过一条“茶马古道” 。 从明代或者更早的时候直至民国时期 , 它年复一年地在厦门长泰之间的茂林深山里 , 演绎着“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那一幕 。 近日 , 笔者重走了部分古道 , 发现这条昔日的生意旅程 , 在今天已经变成了怀旧的诗意旅程 。 古道全程约二三十公里 枋洋镇是戴云山余脉的长泰入境处 , 境内峰峦叠嶂 , 奇岩峻峭 。 在古时候 , 驴骡是这里的运输主力 , 可以说 , 长泰至厦门的“茶马古道” , 是一条用人力和驴骡的脚力踩出来的道路 。 长泰县政协工委办王海侨副主任熟知长泰地理、历史 , 他勾勒了这条古道的大体走向:从枋洋墟(今长泰许内自然村)起 , 经美宫村再上坡狮子岭 , 而后一路下坡到上宁隘(明代时属长泰管辖 , 上世纪50年代划归同安管辖) , 再进入同安莲花镇 , 最后到达厦门港 。 全程约有20—30公里 , 其中山路有10多公里 。 因这条路大多是驮载货物的驴骡往来 , 因此被称为“驴骡路” 。 如今 , 这条山路已经很少有人走了 , 大多数的路段已经淹没于野草荆棘之中 。 美宫村一些老人还能记得这条路 , 并能说出其中一些路段的名称 。 据地方史籍的记载分析 , 长泰至厦门的古道还可能有一条分支线路 , 即从林墩上白盘岭进入厦门 。 清乾隆时《长泰县志》载:“白桐隘 , 县正东善化里 , 跳头岭上 , 路通同安、苧溪及沿海等处 。 ”历史上 , 这条古道也是长泰与同安的主要通道之一 。 古道依山势地形而修 , 沿山涧溪流而筑 , 凡有陡坡之处均就地取山石铺垫 。 这条约5公里长的古道大多数地段有一米多宽 。 如今 , 白盘岭古石道大部分还存在 。 古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 王海侨说 , 可能是从明代开始 , 但或许还要更早 , 这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 长泰县的枋洋物产丰富 。 据《长泰县志》名产录记载 , 在唐朝显庆年间 , 天竺岩僧人就开始种植和采制“天竺茶”销往海内外;元朝末期 , 安溪县大坪乡高姓子孙迁居到青阳村陈岑自然村 , 带来了安溪县优良茶种铁观音、毛蟹等茗茶品种和先进制茶技术 , 使枋洋茶叶种植和加工受益匪浅 , 并成为明清时入围的朝廷贡品 。 而枋洋的烟叶同样遐迩闻名 。 好茶好烟要运出深山 , 骡驴队便应运而生了 。 王海侨考证 , 清朝时 , 骡驴队最多时有100多匹牲口 , 驮运着枋洋的矿产、茶叶、烟叶至厦门一带 , 再运回海产、食盐及日用品等货物 。 驴骡摇晃着颈项下的铃铛 , 清脆的铃声、哒哒的蹄声交织在一起 , 回荡在泰厦之间的崇山峻岭里 。 这条运输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30年代 。 许内自然村的一些老人还记得 , 在民国时 , 村里还驻扎有驴骡队 , 驴骡有30多匹 。 据悉 , 通过驴骡路及当时可通达到内枋村的龙津溪水运 , 枋洋烟茶畅销各地 , 并销往外埠 , 打开了东南亚市场 。 在厦门、南亚 , 枋洋人就开了10多家烟茶行 。 当时厦门港航运界流传着“无鹿不开航”的行话 , 这“鹿” , 指的就是枋洋产的鹿牌烟丝 。 这条“茶马古道”还续写着枋洋与金门、台湾贸易的历史 。 长泰与金台互通贸易由来已久 。 清乾隆时 , 就有行商走贩往来两地 , 至嘉庆、道光两代 , 福建与台湾贸易更加发达 。 许内村的“龙潭坑”与径上村(今径仑村)的“虎田乾” , 两地特产晒菸 , 以叶厚色黄、味道香醇著名 , 合称“龙虎名烟” , 畅销金台各地 。 据悉 , “龙虎名烟”每逢产季 , 都有大批商贾到产区采购 , 古道上人来人往 , 枋洋烟茶供不应求了 。 全盛时期 , 枋洋、林墩两地开设在台湾的烟行就有十多家行号 。 直到甲午战争后 ,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 , 实行专卖政策 , 当时运往台湾烟丝每箱价值白银40两 , 却要课征白银105两的重税 , 上述烟行全部倒闭 。 【厦门文物普查发现闽南"茶马古道"】
推荐阅读
- 厦门企业首家推出“超油切”麦茶
- 厦门文物普查现闽南“茶马古道”
- 厦门:闽南民间传统特色凉茶生产上市
- 人口普查几年一次 几年一次人口普查
- 厦门茶俗
- 厦门出口茶企实验室首首获CNAS国家认可
- 人口普查自主填报怎么登录
- 人口普查怎么在手机上填信息
- 人口普查手机怎么录数据
- 人口普查集体户口如何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