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 我赞同山西学者张辉杰、张玉勤 , 香港学者冯燊均 , 甘肃学者路笛等研究结论:“炎帝、神农氏同源而非一人” , “炎帝始祖应为神农氏 , 神农氏也是炎帝族早期首领的泛称” 。 我认为神农氏族的发展历程为:神农氏(母系社会)—少典氏(父系社会)—炎帝族—炎帝神农氏 。
【一 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二)神农氏是“茶之为饮”的第一人
在茶学界公认的神农氏饮茶的权威文献中 , 最早的是汉代《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 , 一日遇七十二毒 , 得荼而解之” , 此后在《史记·三皇本记》、《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也均有记载 。 明确提出神农氏是“茶之为饮”第一人的 , 应属唐代茶圣陆羽 , 他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 , 发乎神农氏” , 且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 , 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 。 今人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提到我国饮茶始于神农氏 。 可见从古到今饮茶起源问题上 , 人们一致认为“茶之为饮”是神农氏的功绩 , 不涉及炎帝或炎帝神农氏 。 战国以来很多典籍将神农氏“尝百草”、“得荼”归于炎帝神农氏的名下 , 大概是因为炎帝神农氏是神农氏族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 , 人们对炎帝神农氏图腾崇拜 , 将其神化的结果 。
《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 , 一日遇七十二毒 , 得荼而解之”的说法 , 从而引发了茶先为“饮”还是先为“药”的争辩 。 综合分析神农氏当时生存和生活的条件 , 我们认为神农氏对茶的认识是从饮茶或吃茶开始的 。 《新语·道基》记载:神农认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 , 乃求可食之物 , 尝百草之实 , 察酸苦之味 , 教民食五谷” 。 据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 水泉之甘苦 , 令民知所避就 。 当此之时 , 一日遇七十毒” 。 神农为什么去“尝百草” , 一般地认识是“神农尝百草”为了寻找果腹的东西 , 采集的东西主要是植物 , 如鲜果、茎叶、植物块根以及菌类等 。 先民们在长期采集、食用植物过程中 , 才逐步认识到茶可解毒的功效 。 茶学界有一种普遍观点 , 认为人们最初饮用的茶叶 , 大都是从茶树上直接采摘、未经加工的鲜叶 , 这种鲜叶很难在地层中保存 。 这是考古界至今未发现茶叶实物的主要原因 。 很多学者认为当时人们已经具备了饮茶的条件 。 考古发现 , 在仰韶文化时期宝鸡一带的氏族已经掌握了较为发达的制陶技术 , 陶制生活用品有:尖底罐、尖底瓶、罐、瓮、体、盆、壶、杯、鼎、三足器、小盂、器座、器盖、甑等 。 历史的常识告诉我们 , 茶器或茶具 , 是在茶叶生产和饮用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 , 人们最初烹煮和盛、饮茶叶用的 , 就是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灶器和食具 , 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器 。
我们在前文中考证了“神农氏是母系社会的人 , 炎帝神农氏是父系社会的人”的观点 , 分析可知:“尝百草”、“得荼”的人应是母系社会的神农氏 , 而不是少典之后的炎帝神农氏 。 据目前史料对炎帝的研究可知 , 湖南株洲、湖北随州的神农氏是炎帝神农氏,既未“得荼” , 更未“解之” , 故崩葬于长沙 。 而且在早先的文献中找不到炎帝与茶的记载 。 所以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与湖南、湖北的炎帝神农氏无关 。
(三)神农氏“尝百草”、“得荼”于陕西秦岭山脉的广大地区
推荐阅读
- 四 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
- 三 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
- 五 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
- 如何清空朋友圈
- 如何用手机软件把两个视频合并到一个画面
- 有转让柯基犬的吗
- 在牛肚子里旅行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在牛肚子里旅行明白了什么道理
- 巴吉度犬多少钱一只
- 百度大字版扫一扫在哪里
- 这7种花,开花大过拳头,不养后悔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