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红茶历史回顾

湖北宜昌地区是中国古老茶区之一 。 早在秦汉时期 , 茶叶就从巴蜀传播到宜昌;茶叶利用已从生嚼鲜叶进步到生煮羹饮 。 据《晏子春秋》记:“婴相齐景公时 , 食脱粟之饭 。 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 说明当地茶叶是煮来吃的 , 由此可推断 , 宜昌茶叶利用是从生煮羹饮开始的 。 三国时 , 茶叶利用又前进一大步 , 根据魏·张揖(230年前后〕的记载 , 茶叶利用是将采来的茶先做成饼 , 晒干或烘干饮用时 , 碾碎冲泡 , 加佐调料和作羹饮 。
茶区宜昌
据记载 , 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 , 至今有百余年历史 。 清道光年间 , 先由广东商人犯钧大福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 , 设庄收购精制红茶 , 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 。 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 , 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 , 在五里坪等地精制 , 由渔洋关运汉出口 , “洋人称为高品” 。
随后 , 渔洋关周围地区湖南石门、桑植 , 鄂西鹤峰、来凤、五峰等地 , 均有广东茶商、江西茶商、汉阳茶商等来此开设茶号 , 传授红茶采制技术 , 收购红茶 , 制茶厂曾先后达到20多家 。 当时渔洋关以西的粗制红茶 , 都要集中到渔洋关精制后 , 再通过渔洋河水运至长江、清江交汇口的宜都 , 然后才转运汉口外销英、俄、美、德诸国 。
当时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经茶市场 , 广商除开辟鄂西宜红茶市外 , 还大批涌向鄂南羊楼洞采制红茶 , 1840年羊楼洞红茶庄达50余家 , 年制红茶10万箱 , 达5万余担 。
【宜昌红茶历史回顾】1850年 , 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 , 汉口开始单独出口 。 1861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 , 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 。 因交通关系 , 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 , 取名“宜昌红茶” , 宜红因此而得名 。
由于宜红茶品形俱佳 , 很受西方人欢迎 , 于是销路大畅 。 宜红由英国传售至西欧 , 尔后美商、德商也时有购买 , 宜红得到大量发展 。 1876年 , 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 , 宜红茶出口量便一下猛增 。 据中国茶叶公司资料:至1886年前后 , 每年红茶输出量都在15万担左右 。 渔洋关一度成为与湖北省内两大茶叶市场—羊楼洞、汉口齐名的鄂西南最为著名的红茶市场 , 每年季节茶工达到5000余人 。 1888年汉口口岸出口量达86万担 , 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量的40\% , 其中以红茶为主 。
红茶发展
1886年前后系宜红出口的最盛期 , 每年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 。 主销英国、俄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 品质稳定 , 声誉极高 。 据《湖北省茶叶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1937年前后全省收购、精制、运销茶叶较大的厂商24家中 , 五峰渔洋关就占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 。
后经历史的磨难 , 宜红一落千丈 , 1949年中国茶叶出口仅19.84万担 , 其中红茶出口只有1.65万担 , 只有1886年的0.825% 。 茶园荒芜 , 宜红茶几乎全面停产 。 宜红茶收购、加工、集散中心的五峰渔洋关 , 抗日战争前有茶厂10余家 , 1949年已全部关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