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寄茶韵 , 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 。 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 , 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 , 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 。 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 , 陆羽当年惜未先 , 茶叶文化大手笔 , 乌龙云岭谱新篇 。 ”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 。
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 , 极品一瓯满座香 。 ” 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 , 如露如泉铁观音 。 ”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 , 溪茶温暖故人心 。 ”(安溪古称清溪) 。 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 甚至一个地名 , 长坑 , 也有赋联 , “长滋雨露茶园绿 , 坑作砚池墨宝香”(长坑陈文信题)倾注了茶乡人对茶和文化的钟爱与抱负 。 在溪源茶厂的品茶室有一副对联“八表无垠腾峻马 , 溪山尽处问清源” , 上联嵌入“八马”商标 , 下联嵌入“溪源”厂名 , 可见品牌文化建设正在成为新的亮点 。
宋词偏爱建溪春 , 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 。 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 , 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 , 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 , 每至冬时 , 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 , 共宾客饮之 。 ”表明建茶历史悠久 。 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 , 乳香烹出建溪春 。 世间绝品人难识 , 闲对茶经忆古人 。 ”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 , 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 。 时至宋代 , 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 , 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 , 并风靡全国 。 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 , 斗茶比艺创时兴 。 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 。 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 , 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 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 , 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 , 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 , 每年制“龙团”五千饼 。 从此 , 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 , 元朝鼎盛 , 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 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 , 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
明清有心话工夫 , 咸丰无意问茉莉
当斗茶之兴渐减 , 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 , 创制了多种茶类 。 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 , 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 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 , 俗称工夫茶 。 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 。 此间 , 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
推荐阅读
- 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
- “千两茶”名字的发展历程
- 古代贡茶是现代名优茶的象征
- 《金瓶梅》中的明代市井茶俗
- 黄兰的花期
- 怎么辨别青葙
- 黄兰和白兰的区别
- 身份证怎么弄成电子版的
- 一年的沙糖桔修剪过程
- 九秀直播怎么清空与好友的聊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