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懋 陈雪芬摘要 本文从茶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讨论了茶园植保问题 。 文中概述了半个世纪来我国的茶园植保工作,经历了从化学防治—全部种群防治—病虫综合防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4个阶段 。 文中还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及合理进行化学防治等项关键技术,探讨了茶园中实施有害生物治理的问题 。 关键词:茶业 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识码:A Plant Protection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Chen Zongmao,Chen XuefenTea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08 Abdtrsct The problem of plant protection in tea industry was discussed by the author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a industry.The plant protection in China tea production passed over the following four stages in the past 50 years,i.e.chemical control(CC) stage,total population control(TPC) stage,integrated pest control(IPC) stage an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stage.The key techniques in putting th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to effect in tea garden was approached in the paper.These key techniques include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to play the natural regulating ability of tea garden,take the cultural control as the basis of IPM,strengthen the dynamics of biological control and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control.Key Words:Tea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0 前言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针对人口日益增长、耕地日益减少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三个严重问题提出的农业发展战略 。 其意义是指持续性地而不是短暂的或间隙性地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低消耗的农业发展目标 。 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可理解为“生态型农业”或“环境型农业”,因为只有生态型农业或环境型农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
我国的茶叶生产从1949年建国起到1998年,除了1961~1964年以及1989~1990年总产量有下降外,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 。 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茶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国家政策和科技进步等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植保是其中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 。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作物,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热带和暖温带,气候条件温暖高湿,树冠茂密郁闭,生态条件相对稳定,适宜于病虫杂草蔓延、繁衍和孳生 。 我国已记载的茶树害虫种类有430种,病害近100种[1],其中造成危害的,每年约给茶叶生产带来10%~20%的产量损失,在局部地区和局部年份损失则更大 。 植保技术的实施则为生产挽回了大部分损失 。 下面就茶树植保在可持续发展茶业的发展趋势和内涵作一论述 。 1 茶树植保的历史回顾——从CC到TPC和IPC到IPM
从50年代到本世纪末的半个世纪间,茶树植保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1 化学防治(CC)阶段
这个阶段覆盖了50年代至60年代约20年的时间 。
共和国成立后,着手治愈战争创伤,茶叶生产也处于恢复阶段 。 有机合成农药是从40年代中期诞生的,在中国的这个阶段里正处于发展时期 。 二二三、六六六既价廉又高效,从50年代初起几乎占领了所有的农业市场,同样也席卷了茶树植保,成了50年代茶叶生产上的万灵药 。 当时的害虫区系主要是一些食叶的鳞翅目幼虫类,如浙江、江苏的茶尺蠖,湖南、江西、四川、浙中和浙西的茶毛虫,以及全国均有发生的刺蛾、蓑蛾类 。 然而不到几年时间,即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这些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天敌大量被杀伤,生态系内部的种群自然平衡遭到了破坏;茶叶生产上的害虫区系演替现象异常明显地显露出来,在我国东南部茶区普遍出现蚧类的危害,使得茶叶生产面临了新的威胁 。 出现的另一个严重的负面效应是,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超标,二二三和六六六的稳定性使得某些茶叶中的残留水平超标达10~100倍 。 这个问题至少持续了30年之久,所谓化学农药应用后的3R问题(Residue,残留;Resistance,抗生:Resurgence,再猖獗)在茶叶生产上已暴露无遗 。 从60年代初开始,用有机磷农药取代有机氯农药,但很快又在60年代末出现了第二次害虫区系的演替,过去很少出现的多种茶叶螨类和叶蝉类在茶叶生产上再次猖獗成灾[2] 。 化学合成农药的应用与实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它有利也有弊,不能单纯依靠这一种手段来解决有害生物的防治,并且使用不当将会产生周期的负面效应 。 1.2 全部种群防治(TPC)和害虫综合防治(IPC)阶段
推荐阅读
- 怎样限制无线路由器中的设备网络速度
- 如何将手机中的软件进行加速
- 杂然而前陈者的杂然是什么意思 杂然而前陈者中的杂然是什么意思
- 东道主中的东道是指什么 东道主指的是什么
-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茶”
- 哈哈镜中的人物简笔画画法哈哈镜中的人物简笔画步骤
- 我国近代茶业改革中的机器制茶
- 如何在ps中使用图层样式中的样式
- 长泰为茶业发展推波助澜
-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的七